姚鑫
(内江市第六中学,四川内江,641000)
摘要:培养中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本文阐述了高中生物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从夯实基础生物知识、探究情景式教学模式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旨在为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学习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生物学科是6大自然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物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探寻核心素养培养时应当转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将生物学知识和生活进行有机融合,从而轻松而高效的掌握生物知识,提高生物核心素养。
一、高中生物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核心素养包含文化基础、社会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涉及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责任担当和健康生活等6个要素。高中生物核心素养,就是要打牢生物学专业知识基础,培养自主学习、探索实践和社会参与的综合能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1、夯实基础生物知识,培养生命观念素养
生物学可谓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科学之一,其贯穿着生物学核心知识和科学知识,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注意两者的统一性,以教材内容的灌输为基础,旨在透过现象了解本质,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生物知识,又要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科学的态度。最终强化学生核心知识学习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生命观念素养。我们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为例,作详细介绍。
教师在课堂内容设置时,首先要明确该课程首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其次即要了解细胞核背后体现的生命观念。课程环节可以以几组细胞核的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型作为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课前预习所掌握的内容,对细胞核的结构作讨论,并最终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掌握细胞核结构的前提下,为使其能更好掌握细胞核的功能,可以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诸如:染色质和DNA 分属哪两种物质?两者之间有无联系等,对学生进行分组,督促每组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探讨,并归纳总结。为使课程内容更能被学生深入理解,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下闲暇时间,分组作细胞核模型。并利用下节课部分时间作简要说明。通过上述讨论、集中学习、实践等步骤,使得学生熟练掌握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探究情景式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无论在对于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控还是在对于微观细节的设计,都应该注重创设科学的探究情境。
创设科学的探究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其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促使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使其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刻领会知识背后的科学精神。而生物学更是如此,生物学本身就贯穿着实验,很多知识的获取,仅通过书本等方式不够直观,相反,很多知识的得来源于一个个实验。实验即需要创设科学的探究情境,结合图片、案例、视频、文字等学习资料,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获得知识,完善自我,逐步建立自身独特的生命观和科学的思维模式。例如,我们在进行《淀粉的结构和功能》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面粉进行课程导入,进而引申到土豆、面包、馒头、大米等日常许多食物,那么给出一种材料,怎样知道它是否含有淀粉呢?用什么方法?实验原理是什么?
虽然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吃上述食物,但是日常缺乏生物学知识的人们可能很少去关注他们各自里面的成分。而我们一提问,学生的兴趣立刻被调动了起来,其探索哪种食物含有淀粉的兴趣得到了极大激发。先取一些淀粉放置在培养皿中,将碘酒滴一滴进入含有淀粉的培养皿,可以看到淀粉变成了蓝色。进而将各类食物取一些,分别放置在培养皿中,并在其中滴一些碘酒溶液,一些放置面包、大米、土豆等培养皿中的食物会变色,而另一些放置糖、食盐、胡萝卜等的器皿则不会。学生基于实验的第一步,可以很容易分辨出来哪种食物中含有淀粉,哪种没有。并最终使“碘酒溶液与淀粉结合会变蓝色”的原理深入人心。通过诸多类似结合生活、实践的科学实验,使学生意识到,原本以为遥不可及的科学,原理与我们的距离也可以如此贴近,只要用心,只要观察,生活细微之处,都有科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科学知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
3、融入生活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知识并不都是通俗易懂的,尤其高中的生物学知识,因部分知识较为晦涩,给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为了缓解这一现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晦涩难懂的生物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情境。学科前言知识、延伸知识、科学家的事迹都可以成为日常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既增加学科学习的趣味性,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学习效果大大提升。我们以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为例,碳循环,与我们现在很流行的环保概念密切相关。“温室效应”、“城市雾霾”等词汇,都结合了许多碳循环的知识内容。将相关概念及原理引入课堂,不仅能使学生由易到难,逐渐掌握其危害和相应的形成原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包括践行骑自行车、乘坐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减少塑料袋等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构建生活化情境,使得学生自身对于环保概念的理解,往往比机械的灌输环保知识更为有效。“可持续发展”等情感价值观教育也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娟. 浅谈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的培养——以"基因分离规律"发现的教学设计为例[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 2019, 000(009):113.
[2] 朱娟. 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探索 ——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为例[J]. 中学课程资源, 2019, 142(04):48-50.
[3] 李燕. 关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 明日, 2019(34):0036-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