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中职语文生本教学的实效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5期   作者:张晓俊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已逐渐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张晓俊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职业技术学校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已逐渐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不仅使教师的管理思路和组织策略发生转变,还使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主体能力得到加强。然而,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法,缺乏创新意识,忽视其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的学科素养和语言水平难以提升。那么,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开展中职语文生本教学活动呢?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此展开研究。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生本教学
        众所周知,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效果得到最大化提升。但在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受本位思想影响,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正确认知,导致学生的参与兴趣和主体状态引导不足,无法实现其素质发展的目标。因此,本文从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生本教学的概念和意义、核心素养下中职语文生本教学的具体实施三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当前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目标不明确。部分教师在教学备课活动中,缺乏合理的制定策略和实施原则,未能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设置目标,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缺乏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和组织流程,进而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第二,主体培养不足。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加强学生主体的指导和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还能保证师生之间的互动效果。但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其教学策略和环节的设定缺乏主体性,导致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迁移效果难以提升。第三,细节把握不足。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其实施细节和组织环节,切实加强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发挥学生的能动特性,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但在实际教学发展中,部分教师依然存在“我行我素”的教学弊端,缺乏对活动细节的深入了解与分析,进而导致学生在语言理解和素养发展上呈现低效的状态。
        二、生本教学的概念和意义
        生本教学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主体的培养与引导,突出对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中被动学、牵引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能动价值和学习意识,从而达到主体发展的教育目的。将生本教学运用于课堂活动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合理、恰当的教学引导下,加深自身理解,增强语言水平。同时,将生本教学应用于课堂活动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相较于传统教学,生本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成长,其问题策略的引导,可以使学生保持高效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学习习惯,这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三、核心素养下中职语文生本教学的具体实施
        1、把握主体学情,开展有效备课
        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保证课堂活动有序进行的组织保障。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备课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学习兴趣,还能明确课堂目标,帮助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学习活动,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准确把握主体学情,开展有效备课,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和课堂环节,采取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实施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其主体学习的有效性。如在《故都的秋》的备课中,这是一篇以故都秋色为线索抒发自身情感的散文,对此,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将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理解作者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等内容为教学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为本节教学的重难点,并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着重展开讲授。

此外,为加强学生的主体特点和学科素养的培养,我采取阅读感知发、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作为本节教学的实施方法,以此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2、组织导学互动,培养自主学习
        导学互动是以导学案为基础而延伸的一种互动式教学互动,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互动探究的意识渗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直观的理解与体验,打牢学生的课堂基础。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情发展,灵活组织导学互动,预设相应的导学问题,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学生在互动问答的过程,加强理解,增强能力。如在《离太阳最近的树》的教学中,结合文章特点和学情变化,我采取导学互动的方式,预设导学问题,如“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过程有何用意?”“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人们挖掘红柳的艰难过程?”等问题,把握学生的探究目标,进而待学生整体了解文章内容后,展开互动问答活动。“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过程有何用意?”“红柳的悲剧都是人类造成的。”“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人们挖掘红柳的艰难过程?”“从中体会到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并感知到人类破坏自然的可怕和可悲。”通过导学互动的开展,不仅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使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能力得到加强。
        3、创新问题内容,提升课堂理解
        课堂问题往往能反映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起到巩固、提升的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对问题的作答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认知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而在下一步的教学实施中做好准备工作。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新问题内容,把握问题的方向,提升学生的理解水平,保证其设问环节的实施效果。如在《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初步了解本篇的整体内容和段落大意,并体会到狼嗥中所饱含的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细节的理解,我根据学生的主体情况,设置以下课堂问题:①狼嗥有什么样的特点?②我对这狼嗥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③山的思考是怎样的?人的思考又是怎样的?④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问题内容的创新设计,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细节的把握,还使学生的文化理解得到培养。
        4、开展小组探究,实现共同发展
        因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难免产生差异化学情,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主体效果难以有效提升,无法实现其生本教学的培养目标。因此,在语文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正确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策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主体需求,进而使学生整体得以共同发展。如在《项链》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化学情现象,对此,我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相应策略,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相互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打牢基础、加深理解。同时,我还根据各组的发展情况,提出不同的探究问题,如“是什么造成了马蒂尔德的悲剧命运?”“马蒂尔德的性格与其悲剧的命运有何关系?”等问题,以此提升学生整体的鉴赏能力和理解水平。
        综上所述,通过对主体学情的把握、导学互动的组织、问题内容的创新、小组探究的开展,不仅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使学生的主体能力和语言水平得到加强,进而促进学生主体的素质发展。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难点和认知方向,采取多元并举、多效整合的原则,使学生的内在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从而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彭召军.关于中职语文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思考[J].江苏教育,2017(10):53-55.
        [2]唐丽娜.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探蹊[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3):145-145.
        [3]张彩亚.多元拓展提升中职生语文核心素养研究[J].成才之路,2017(21):47-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