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敏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湖第二小学 163416
摘要:阅读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是学习各项课程的基本途径。同时,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语文的基本框架,所以做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将从结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炼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拓展课外资源丰富学生知识视野三个维度出发,来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和科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启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理解能力、阅读能力的建立强化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提升备受关注和重视,阅读教学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而变得更加凸显。所以,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了解阅读教学的本质,顺应教育发展和变化的形势,找出科学、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措施,来优化阅读教学的过程,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以确保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加顺利。
一、结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行为是直接受到兴趣和需要影响的,也就是说,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够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和深入到阅读过程中去。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弥补传统方式的缺陷和不足,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应真正具备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巧妙地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设备来辅助阅读教学,创设出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刺激学生视觉和听觉层面的感官,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以充分激发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观潮》时,上课后,笔者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视频,视频开头展现了一望无际的江面,在岸边有一群人似乎在等待着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平静的江面上似乎开始波动,这时,人群中不知是谁喊出来“来了”,紧接着,镜头远方的江面上出现了犹如千万匹战马浩浩荡荡的奔来,这一情境震撼到了学生。随着浪潮的涌进,浪声也逐渐变大,观看的学生纷纷被这一景观所吸引,视频结束后,笔者向学生们介绍视频中发生的地点,并让学生们打开课本,了解更多有关钱塘江涨潮的内容,此时的学生早已迫不及待。这样,笔者结合信息技术展开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提炼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深入理解
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多是对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讲解,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意识,导致学生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影响整个阅读教学的效果。
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彻底地改革、创新阅读教学的模式,把握课文的重点和要点内容,据此来向学生提出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并转变自身的思维,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有充足的空间和机会展开对问题的思考,带着疑问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课文的深层阅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大意和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例如,在教授《爬山虎的脚》时,上课后,笔者先带领学生们对课文进行阅读,初步认识课文内容,这时,笔者再从课文中提炼问题,通过问题启发学生们的思维,提出问题后,笔者会给予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笔者会指导学生们边阅读边寻找答案,深入的探索课文内容,待学生们得出答案后,笔者再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答案,通过学生们的回答,笔者可以了解到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这样,笔者通过提炼教材内容设问,促进了学生的深入阅读。
三、拓展课外资源丰富学生知识视野
课外阅读是对课堂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可以保证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文学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再局限于课堂阅读这种狭窄的范围中了,而是要重视课外阅读,以使学生的阅读延伸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具体来说,教师要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和兴趣爱好来推进各种优秀的课外读物,以此来发挥出课外阅读的 最大价值,帮助学生增长见识。此外,教师还要明确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来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例如,在教授《蝙蝠和雷达》时,本篇课文是一篇科普类文章,这类文章对现阶段学生而言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学生们的学习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笔者会利用一些时间为学生们开展一些课外阅读活动,科普学生们的知识,帮助学生们积累更多的课外知识。这样,笔者通过拓展课外资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总而言之,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效率和效果对语文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和影响。所以说,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当真正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把握课程改革的目标和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展开积极地探索,进而通过结合信息技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炼课文内容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拓展课外资源丰富学生知识视野等策略的运用,来创新阅读教学的模式和过程,不断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能。
参考文献:
[1]曹志芳.浅议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J].中国校外教育,2017(36):97.
[2]黄剑丽.优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7,4(5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