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圆
贵州省毕节梁才学校 贵州省毕节市 646100
摘要:课堂设问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组织形式。通过设问,既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调整教学策略,还能够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以此有助于他们掌握知识、提高能力。而核心素养作为有效设问的核心导向,则需要教师在课堂设问环节,以核心素养为目标来进行设问,以此提高设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设问;思维;知识体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往往以设问开始的。教师既能够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还能够结合学生的新旧知识设置问题,以便学生主动完善知识体系。但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不善发问”或者“问不得法”,这直接使设问产生了低效的情况,甚至影响教学效果。面对这一现状,教师首先应转变教学理念,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并找准时机进行设问。其中,设问要达成的目标、设问的难度以及维度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笔者则从三个方面对设问的有效性展开分析。
一、明确设问目标,发挥设问实效
在教学开始前,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同样,在设问开始前,教师也需要明确设问目标。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些设问是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从知识点重叠处进行设问,有些设问是在知识近似处进行设问,此外,当学生回答某一问题时出现争议便需要教师进行及时设问。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并根据具体的情境来明确设问目标,以此进行设问环节,进而发挥出设问的实效性。
例如: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学中,由于学生总是对“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距离相等”和“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区分不清,因此,笔者确定设问目标,即:帮助学生梳理这两句话的联系与区别,于是进行设问,并提出:“两个命题的题设与结论各是什么?能否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两句话的不同?”这样的设问不仅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地发现两个命题之间的不同,还激发了他们的理性思考,以此使他们对相近概念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发展了他们自身的抽象思维,进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素养。
二、把握设问难度,活跃思维意识
在课堂设问环节中,除了明确设问目标外,教师还需要把握设问的难度。过难或者过易的问题都难以引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并容易失去设问的意义。
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应结合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来设计一些合适的题目,使问题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有机联结,这样能够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此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勾股定理”教学中,笔者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即:一个3米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上,这时AO的距离为25米,如果梯子的顶端A沿墙下滑0.5米,则梯子底端B也外移0.5米吗?这一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于是笔者将这一问题分解为三个小问题,即:这一问题中有直角三角形吗?分别是哪几个?在每个直角三角形中知道哪些边的长度?你能否求出OB、OD的长度?根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设问,能够将问题由繁变简、由难变易,以此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进而使设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可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把握设问的难度,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以此促进他们深入理解新知。
三、拓展设问维度,完善知识体系
每个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不同,如果教师采用“一刀切”的设问方法则容易使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因此,教师在设问时,应照顾到全体学生,并拓展设问的维度,这样不仅能够让各个层次的学生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还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进而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
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比较解方程以及解不等式的步骤与格式,笔者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是怎样的?它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有何异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需要注意什么?针对问题一,大部分学生通过教材就可找到问题的答案,这能够使学困生产生一定的成就感。对于问题二,学生需要经过比较与整理才能找到答案,此外,不同的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总结,最后呈现的结果与结论各不相同。通过拓宽设问的维度能够推动全体学生进一步探索,进而完善每个学生的认知。
综上所述,课堂设问的优化是初中数学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每个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需要明确设问的目标,使设问变得更加具有实际意义,以此提高设问的实效性,还需要把握设问的难度,使学生的认知与问题相契合,以便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除此之外,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因此,在课堂设问时,教师还需要重视设问的维度,使问题能够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以此提高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并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漆勇.浅析初中数学设问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59-59.
[2]黄日坤.例谈初中数学教学有效设问[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7(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