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卓
湖北省襄阳市枣阳市兴隆镇第一初级中学 441218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的有效性成为目前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在这一新形势下,教师应从学科特点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更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以此使教学呈现出高效的态势。本文笔者便以初中物理这一学科为出发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兴趣;思维意识;实验
初中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启蒙时期,也是学生初步建立物理思维的关键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学习至关重要。同时,这一阶段学习的好坏对学生后续学习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并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主,来选择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这样既有利于教与学实现有机统一,还能够给学生更多认知体验,进而使他们从物理学科中获得一定的发展。
一、构建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兴趣是探究行为产生的内部驱动力,也是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必备的一种心理倾向。由于初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使得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科知识为主,为学生构建趣味化的情境,这样不仅能够为课堂注入新活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唤醒他们的求知欲,进而推动教学活动的积极展开。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笔者首先以谜语为内容构建教学情境,并提出:“你能制造一个无法看到,但可以穿过固体却不留痕迹的东西吗?”这一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了他们的联想与想象,进而使学生提出“声音”这一答案。紧接着,笔者以“声音”这一主题词为主,提出问题,即:那声音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呢?这样的问题引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以此推动了后续学习活动的展开。由此可见,通过教学情境的积极构建,不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还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进而使教学活动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联系实际问题,唤醒思维意识
问题的设置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主要途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原有认知,将实际问题作用到课堂中,这样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结合已有经验与认知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够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使他们对新概念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更新知识体系。
例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笔者首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实际问题,即:在碗中盛满水,把筷子斜插到碗的底部,从侧面斜视水面,会发现水中的筷子看上去好像向上弯折了,这是为什么呢?同时,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展示这一场景,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这一熟悉的生活现象。但此时,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并产生了探究意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出“光的折射”这一教学主题,并让学生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又是如何传播的”这一问题产生了深度思考,以此推动了后续演示实验活动的展开,进而在师生共同分析下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因此,将实际问题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还使学生完成了基本知识的构建。
三、开展实验活动,完善物理认知
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学生物理认知的重要过程。在初中阶段,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很多,既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观察、思考,也能够通过学生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经历猜想到得出结论的整个过程,以此使他们的多种认知同时参与,进而提高他们的物理认知水平。
例如:在“声音的特性”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知道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笔者指导学生展开实验,使学生观察钢尺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的情况,进而总结发出声音的特点。在实验操作中,学生首先将钢尺压在桌边,分别将钢尺五分之一伸出桌外、三分之一伸出桌外、二分之一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此将振动的快慢与声音的高低记录到实验表格中,进而得到“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这一结论。此外,通过实验操作活动的展开,使学生的感知觉、思维、想象等认知共同参与进来,以此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与归纳能力,进而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学是否有效一方面体现了新课改理念是否真正落实,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生是否获得一定的发展。而教学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而言,首先应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并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完善教学过程。通过以上实践分析能够看出,通过教学情境的积极构建、实际问题的不断引入以及实验活动的有序展开,不仅给学生更多认知体验,还唤醒了他们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以此使他们在获得基础物理知识的同时促进了他们认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顺红.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外交流,2016(25):246-247.
[2]纪媛.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3):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