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自寒 厚积薄发 --浅谈历史教师如何提升文言史料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5期   作者:刘茹
[导读] 文言文,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
         刘茹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272000
        文言史料   课堂效率   文史结合
        文言文,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记载和传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提高历史教师的文言史料教学水平,虽是老生常谈,却也是常谈常新,谈必有得。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谈谈提升历史教师文言史料教学水平的一些途径,且资参考。
        一、常读史学经典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言史料素养的积淀和提升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必须坚持诵读史学经典,这是提升我们史料素养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一方面,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有选择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史学经典,于轻松品读中陶冶性情;另一方面,教学中临时遇到的语句篇章,如关乎经典的可适当搜寻,尽可能做到知其人,知其文章,让课堂教学变得丰满。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在史料的解读中做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
        可以说史学经典常读常新,用心者方得其上。我们不仅自己做好,同时还肩负着引领学生的责任;只要用心我们就能做到,也只有我们“桶里的水多了”,才能轻松端给学生“一碗水”,而不是糊里糊涂、浅尝辄止地翻译给学生。
        二、加强文史链接
        在中国古代,文史不分家,如孔子编定的“六经”既是文学作品也是史学作品,清代学者章学诚就说“六经皆史”。古代许多著名学者,如司马迁、班固、司马光既是史学家又是文学家。近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兴起之后,知识的容量增加,研究更加深入,于是对知识进行了更具体的学科划分,将学科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割裂。历史老师讲的历史文言文在语文考试中不会出现;语文学科中出现的文言文有时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又比较少。两个学科在教学中都用文言文,但没有实现两个学科教学上的联系。这些年,国家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从国家层面强调通识教育。针对上述问题,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要及时沟通,加强联合,解读文言文史料需要语文学科的文言文功底,但它又与语文学科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大不相同。所以,历史教师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要清楚是不同的学科分支。
        三、注重课堂实践
        文言文解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从日常教学中着手。教师可选取不同时期的文言文史料,对其不同句式特点、语法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增加学生接触古代历史文献的机会,精选、精读、精炼文言文史料,增强学生的语感和文献解读能力。比如我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用文学作品作为资料讲历史,如讲《秦的暴政》一课,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杜牧《阿旁宫赋》;如讲陈胜吴广起义,会用到《史记陈涉世家》,这些文章在我们的语文书中都会出现。这样给学生渗透一个观点:“文中有史”,即文学作品中有历史。再如用诗、词去讲历史,中国古代的咏史诗就是历史与文学结合的优秀代表,如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把秦王灭六国的英勇霸气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古诗作为材料,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文史结合,给学生渗透“诗中有史”的观点。
        四、轻松解读史料
        教师在解读历史文言史料过程中,要想办法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死的文言史料变得有生命力。可以通过打比方、举例子、历史想象力、角色置换,尤其是用幽默的语言给学生讲文言文。重视日常教学中文言文史料的解读,既可以增加历史信息的真实感,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观念,从而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与学习素养。如《汉书食货志》中描述文景之治“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就说某个同学晚上睡在家里不用关门,也没有坏人闯入他家;他在街道丢了一百块钱也没人捡,这种举例子的方法讲完史料后,学生的目光惊呆了,不敢相信此现象的出现。学生一下子被老师的讲述给感染了。
        五、培养古诗文诵读
        理解历史人物的作品,全面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离不开记人叙事的古诗文的掌握。学生在古诗文的诵读环节非常薄弱,日常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也仅仅局限在读读背背等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上,与真正意义上的古诗文学习相去甚远。如果能加强诵读涵咏,就会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品读,采用泛读、自读、分角色阅读等多种形式,引领和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有人会问,为什么历史课堂教学要渗透文言史料呢?
        第一,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没有文言文,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当今的信息时代,我们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史料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塑造人格的关键阶段,接受传统文化的陶冶,塑造健全人格,需要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历史中、高考得分的需要。《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标准大纲》要求中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从史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技能。文言史料作为记载古代史料的主要文字,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内容,其作用不言而喻。在近几年的历史中考、特别是高考中,文言文史料频频出现。通过阅读理解一段文言史料,包括史料的文献出处,从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推测出题人的意图,是历史选拔考试对学生学习能力考查的重要举措。
        其实,历史教师提升文言教学素养,这是一个综合性要求较强的提升过程,体现着一定的长期性、系统性和艰巨性。单就“饭碗子”而言我们没有必要这般艰辛,但职业的使命感又使得我们不得不把这个“饭碗子”尽量擦得亮一些,再亮一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