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0/12/14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25期   作者:姜丽
[导读] 根据《音乐新课标》的指导思想,
        姜丽
        陕西省西安市宇航中学  

        【教学理念】
        根据《音乐新课标》的指导思想,音乐鉴赏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体验、感悟、交流以及对不同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本课音乐设计以引导学生感受、欣赏、体验、表现西北民歌为主线。采用互助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互帮补充、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本章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高亢的西北腔》,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认识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对陕北的“信天游”青海“花儿”民歌体裁有所了解。由浅入深具体探索西北民歌的旋律进行特点、演唱方法特点及语言特点。
        【教材分析】
        《高亢的西北腔》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第一节,第二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本节课《高亢的西北腔》让学生认真细致的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脚夫调》《刨洋芋》三首民歌,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高亢的西北腔是本单元的第一节,所以有着重要的起始意义,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几节民歌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高中的学生,他们有很好的知识储备,有一定基础的艺术修养,但是高中学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是盲目随意的,没有系统的音乐知识,在音乐欣赏方面大部分停留在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方面,可能有部分学生认为民歌很土、很落后。但是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欣赏、抓住民歌源自生活,讲究自然美的本质特点,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观看歌曲视频,探索、体验民歌的淳朴与自然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合理设计问题,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则一定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展现出一个精彩的课堂。
        【教学目标】
一、审美感知
        通过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脚夫调》和《刨洋芋》,感受和体验三首民歌的音乐情绪、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二、艺术表现
        通过聆听、感受、三首民歌让学生感知西北民歌旋律框架,进而体验歌曲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西北民歌。
三、文化理解
        通过聆听、感受与了解学习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从而让学生乐于去自主的了解民歌,学习并传承民族音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并且能够尝试演唱《刨洋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特点,探究旋律运行框架。
【教法、学法】
1、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欣赏、多种形式的参与和感受
2、引导、启发学生通过体验、模唱、分析、思考、感受、归纳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声像结合、试听结合使音乐直观化、形象化,通过小组讨论、同学间互相补充回答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合作、分享、互助。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弹唱、新课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弹唱一首歌曲片段,请同学们认真聆听,听完后请说一说这首歌曲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歌?教师弹唱陕北民歌《三十里铺》。
生:是陕北民歌。
        师:对,同学们说的很准确,老师刚才演唱的是陕北民歌《三十里铺》今天就让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进我国的西北,学习课本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的第一节《高亢的西北腔》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民歌。
        (设计意图:教师亲自弹唱陕北民歌《三十里铺》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陕北民歌,对于感受、了解西北的民族歌曲更直观、真切、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对本单元歌曲的欣赏产生更浓的兴趣。)
二、新课欣赏
1、聆听欣赏、走进“花儿”
        师:“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用心聆听、欣赏一首青海花儿《上去高山望平川》(播放歌曲范唱)
师:聆听完后,请同学们谈一谈歌曲的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
2、歌曲演唱语言和声音有什么特点?
        生:歌曲旋律高亢、节奏自由,歌曲中有方言演唱、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师:同学们的音乐感知力和音乐形式要素掌握的很不错。下面上我们再来听一遍这首歌曲,再次聆听时我们小声跟着原唱把歌曲试着唱一遍,我们再来探索一下歌曲的歌词、旋律、唱腔,看看我们还能更深入的体验到到什么音乐知识。

(复听音乐)
师:我们唱的时候觉得歌词很绕口,我们把他的歌词写出来看看有什么特点。
生:写出歌词
        师:讲解总结。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写成。典型的特点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上句采用2+2+3的七言奇数句结构下句采用3+3+2的八言偶数句结构。
师:歌曲的旋律除了高亢悠扬,起伏较大之外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跟着老师的钢琴来唱一唱歌曲的第一句,深入体会一下。(师生一起学唱歌曲第一句)
师生总结得出:一唱三叹。教师结合歌词以及歌曲情绪讲解一唱三叹在歌曲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欣赏课聆听是最关键的,所以让学生反复听,每听一次所引出的音乐知识更深一层,由浅入深的让学生了解,认识“花儿”体裁的歌曲,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为听下一曲陕北民歌做了铺垫。)
3、聆听欣赏、走进“信天游”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陕北的”信天游”信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甘肃等地的一种民歌。
师:《脚夫调》是信天游的代表曲目,同学们了解“脚夫”是干什么的吗?
生:脚夫”是为他人运送生活用品为生的劳动阶层
师:让我们来初次欣赏《脚夫调》听后请同学们自己根据所学音乐知识来分析这首歌曲。
生:歌曲旋律起伏大、节奏自由、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多处用方言和衬词。
师:让我们再来跟原唱体验一次这首歌曲,看看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心情,这些情绪用音乐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师生一起讨论总结:脚夫们被生活所迫,抛妻弃子、背井离乡流落在外的寂寞与无奈,以及带家乡、亲人思念的复杂心情。歌曲上句旋律起伏高亢,表现了脚夫激动的心情,下半句一起即伏表现了脚夫压抑、低沉的心情。旋律上用四度5-1-2-5上行与下行的方式贯穿始终。
(设计意图:这首《脚夫调》节奏自由,演唱上方言和衬词引用的比较多,在聆听和欣赏上学生不容易接受,因此采用让学生从音乐要素方面来入手欣赏会容易很多,第二次再从歌曲所表达的内容和情绪入手层层的分析音乐以及内容就会容易让学生理解接受,从而让学生认识陕北民歌体裁“信天游”。)
4、欣赏、体验山西民歌
        师:听了青海“花儿”陕北的“信天游”,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首陕西民歌《刨洋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个版本的《刨洋芋》请同学们认真欣赏,欣赏后谈谈你的感受。
生:风趣幽默、欢快活泼、高兴喜悦
师:第一首独唱版本的歌手采用山西方言演唱,唱的亲切、质朴、乡土气息浓。第二首无伴奏女声合唱,演唱的轻快活泼,风趣幽默、充满喜悦,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丰收的喜悦,一起来跟着老师的钢琴演唱这首《刨洋芋》
        (设计意图:《刨洋芋》这首歌短小精悍,相比较其他两首歌曲更容易让学生学唱,让学生来体验这种诙谐与劳动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因此这首歌曲让学生唱两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5、小组讨论、回想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高亢的西北腔》聆听了《上去高山望平川》《脚夫调》《刨洋芋》这三首歌曲,通过欣赏和体验,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结,西北民歌的特征。
生:歌词特点:方言的引用,大量衬词的使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是民歌在流传过程中地域性特征的具体体现之一。
        旋律特点:方言语调是人民创作民歌旋律的基本依据之一,形成了西北民歌高亢起伏、自由舒展”一唱三叹“的旋律风格。
        内容特点:多以反映人民日常生活、爱情、劳动方面。
        (设计意图:高中的学生具有很好的知识归纳总结的经验,因此让他们自己通过回忆、讨论、总结得出的结论,更能加深他们对西北民歌的认识和理解。)
6、知识拓展 对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高亢的西北腔》,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著名歌唱家王宏伟的《西部放歌》请同学们结合今天所学的三首歌曲,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现代民歌的创作手法和演唱方法艺术性更好、时代性更强,教材上的民歌更加质朴、纯真,靠口传心授繁衍至今。
7、课堂小结
        民歌是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今天我们学习了高亢的西北腔,我国还有很多地区有特色的民歌需要我们去学习、传承和发展。
【课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引导学生聆听、欣赏、对比、体验学习西北民歌,感受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这一目标,顺利完成本节课。本节课的亮点有:1、教师导入时亲自演唱陕北歌曲《三十里铺》让学生近距离的感受西北歌曲,从而激发学生对西北民歌的兴趣。2、教师在三首歌曲的欣赏和体验上所采取的方法不同,根据歌曲旋律的难易及学生接受程度,分别用欣赏、模唱个别乐句、分析、及学唱这些不同目标来欣赏完成三首歌曲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对本节课的目标完成有很好的作用。3、教师在每首歌曲的欣赏上做到层层递进的引导与启发,让学生每次的聆听与欣赏都是有目的,每一次的聆听都是有音乐知识的获得与体验的。这样的教学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与必要性的。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本节课内容容量大,对于三首歌曲的学习时间分配上把握的不是很好,最后的山西民歌《刨洋芋》只是做了体验,学生自主分析的时间相对较少。
改进措施:教师在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分配上更加精准,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更加精炼,快速捕捉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欣赏课起到很大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