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鸽
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京师励耘实验学校,广东佛山 528300
“文以道存,道以文显”,语文既是一门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学科,同时又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有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也常讲“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也是强调在语言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化(也即今天的德育)功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责无旁贷地担起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一方面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把立德树人的理念贯穿语文教学始终。
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把德育的理论贯穿到语文教中去。
一、充分利用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主要载体。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每一道思考题都是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思想性很强,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伦理道德和感人的艺术形象。如《论语选读》,重点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这一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遵循“仁者爱人”的做人原则,净化自己,帮助别人,关爱社会,为和谐社会的建立贡献自己的力量;《楚辞》让学生通过屈原的作品和屈原深厚浓烈的爱国感情产生共鸣,进而增强对祖国的热爱,自觉维护祖国发展的大好形势。此外,教材中提到的墨子的“兼爱”、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道德观的体现,充满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历史责任感。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这些教材,充分挖掘其中道德教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
一要找准切入点。道德教育最忌说教。语文教育虽然承担着道德教育的功能,但这一功能是蕴含在正常的语文教学当中的。由于中学语文教育的对象已经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教学的实践来看,简单的、比附性的道德说教不仅不起作用,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找准道德情感教育方面的突破口,找准切入点,提高德育教化的效果。
二要重视学生主动性。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教育是全面教育的“内在促进者”[[ 王富平.苏霍姆斯基的情感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动态,1989(2).]],这说明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每一篇语文教材都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这些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是几千年来人们道德活动的结晶,必然会和每一个人产生心灵的共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种共鸣,利用朗读、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美好道德情感的向往,发挥他们道德自我净化的主动性。
二、利用阅读教学,进行德育教育
课外阅读也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一部好的作品,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是人生成长路上的良师,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更能培养学生思想和习惯,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且有助于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形成。但是相对于通过教材进行德育教育而言,通过课外阅读来实施德育教育难度更大。一是由于受到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冲击,学生阅读兴趣日益下降。二是由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不可控性增加。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可以选择的范围大大增加,课外阅读的种类林林总总,接触阅读作品的渠道前所未有地扩大。选择方式的增多,对于世界观、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定型,缺乏自制能力的中学生而言不是必然的好事。一些不健康的作品趁虚而入,通过各种渠道,来到中学生面前,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以及性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给予有效的建议。
一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广大教育工作者也要提高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采取循序渐进、鼓励为主的方法。最初的时候,可以和他们一起阅读,一起分析,体会阅读的快乐。继而加大阅读量,采取小组讨论、分享读书笔记等办法,强化阅读的习惯,最终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所收获,通过阅读对人生、社会有新的、更深刻的发现和洞察。
二是要引导学生好阅读规划,进行科学的阅读。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制定自己的课外阅读规划,教育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注重培养高雅兴趣,切忌猎奇,善于吸引前人思想成果,引起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积极思考。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塑造人性格的过程。写作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陶行知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在写作教学中适当进行德育的引导和强化,对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有重大意义。
写作可以提高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中国古人常讲言为心声,非常强调一个人的作品对道德的这种强化作用,西汉的扬雄在《法言·问神》中说:“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是说一个人的作品,往往可以反映这个人真正的道德品质,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写作教学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写作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师所给出的素材中体现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展开类丰富的想象力,联系生活,联想人生。以《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例,为满足虚荣心去借项链,从而导致了一场充满戏剧性的人生故事,让人唏嘘,让人感叹。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已经明白,虚荣心是灾难的始作俑者。而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并联系到在生活中是否有人为了虚荣,追求不切实际的奢侈,而使人生走入另一个误区,这一切又是否值得。从而教育学生要踏踏实实做人,不为虚荣所累。
写作还可能锻炼学生道德评价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于中学生来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定型的时期,在别的地方学习到的道德标准也需要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作文教学更是一堂人生哲学课,通过这节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琐事入手、观察生活,关注社会、体悟人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形诸文字,透过现场看本质,做出合乎情理的感悟,给人以思想上的升华。如2013年高考语文广西卷作文题目:
尚先生在出租车上丢了一部手机,然后他打了该手机号码,通了之后被挂掉。无奈之中,尚先生只得该手机发短信,说如果还回手机,可付2000元酬金,由此,捡到手机的人才表示愿意归还。出乎意料的是,此人归还手机后,并没有拿酬金。记者事后联系采访,此人表示,他本来不想归还手机,但从手机中的照片和短信得知,失主曾给芦山地震灾区的人捐款献爱心,所以才作此决定,他说,不能用贪心来对待爱心,我们要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作文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不能脱离材料的内容和意义。
这样的题目关注的直接就是人的道德品质的问题,考察的就是学生的道德分析和评价的能力。如果平时教师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分析、观察诸如此类的道德事件,学生具有很好的用道德评判的能力,完成这样的题目不是很大的问题。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德育的渗透,必须要保证“活水”长流,这才能使教学富有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授知识固然重要,而如何使学生自觉的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这值得我们更深入细致的探索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