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琳
广西玉林市第一中学 537000
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我国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日渐加深。数学是比较抽象的学科。很多抽象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讲是不好理解的。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比较强,才能充分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策略;
一、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一)教学模式单一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化,这是高中数学普遍存在的一现象。因此,改变教学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很多高中教师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往往会采用一味灌输的教学方式,缺少创新的教育方式,甚至会觉得不能耽误一点学习的时间。然而,这样也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展开,降低了学生的启发性思考能力,对高中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会有消极影响。
(二)课程设置不够
高中数学的难度系数还是很高的。想要教好这门课,教师就要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逻辑力。然而,很多学生数学的基础很差。因为学习能力的不足,所以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讲是很困难的。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应该要合理设置课程,否则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恐惧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降。
二、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多元化
1.在课堂中多运用启发性提问
1.1合理控制问题的难易程度
教师要合理运用启发性提问这种教学手段。对于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做提问,因为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一定要把控好上课的时间。因为高中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应该把握好启发性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可以提问超出教学范围的问题。这样会让学生觉得数学很难。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当然,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要注意难度也不能太低。这会让学生过于骄傲,从而丧失思考的能力。高中数学教师要掌握好启发型提问的难易程度,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率,从而真正体现启发性提问的价值和意义。
1.2掌握启提问的相关技巧
所有的提问都是有技巧性的。掌握好技巧才能提升效率。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采用启发性问题策略时,应探究出其中的技巧,让课堂变得高效。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把握好提问的时间,在最合理的时机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都能参与到对问题的思考中,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不熟悉的知识。
2.采用分层教学,提升各层次学生能力
2.1分层教学运用在备课
上课之前,高中数学教师应认真备课,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不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熟悉程度。在备课过程中,核心素养应成为教师评判学生的主要依据,包括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知识由来的掌握能力。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的就属于学优生,能做到其中一点的为中等生,若都没掌握的可归结为后进生。然后,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数列知识的学习中,有一种错位相减的解题方式,学优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进行举一反三;中等生则可根据基础知识来解决一般问题;后进生则应先了解知识点,而后尝试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运算。
2.2分层教学运用在预习
传统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课上依然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为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准备相应的学习任务,从而在课堂教学时能实行分层教学。例如,在预习数学课本上的新知识时,教师可对学生提出要求:在预习结束后,学优生要试着从刚学到的知识中寻找解题思路;中等生要将新知识和之前学过的内容进行整理比对,并在做题实践中提出自己的疑问;后进生要对新的知识有一个简单了解,并在接下来的课上积极提问。
3.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
3.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建模过程
从广义角度上来看,建模过程存在于每一项数学知识与定理的形成过程中,所以这意味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就是建模的过程,在最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关注学生知识是如何形成的,尽可能采取创造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健儿在问题中抽象出模型,要让数学建模活动存在于学生数学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即使是数学练习题和例题上,也能让学生体会模型的建立过程。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为了建模活动能够顺利展开,需要将数学知识的相关特点以及学生的数学认知基础结合其中,通过创建学习情境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从事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感悟出数学建模。
例如,函数与指数的概念教学。这部分教学内容就可以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来进行导入,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以自身的教学特点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等内容作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更快、更扎实。
3.2设计问题,促成学生训练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不等同于应用性问题,但应用题能够密切连接数学理论知识与建模思想,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以应用题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在高中时期,学生的抽象思维不断成熟,当教师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抽象概括的方式进行命题提问时,教师已经完成了分析问题及假设模型等建模前操作,学生可直接进行模型建立及求解,如此能够更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建模能力。
3.3显化教育,引导学生明确建模操作的具体方法
数学教学本来以渗透教育为主,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更加依赖于隐性教育。但是对于建模教学而言,应使隐性教育显性化,更加明确的引导学生的建模思路,教书给学生具体的建模方法。尤其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建模时,教师应明确地告知学生何为建模、为何建模、如何建模,同时教师应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析,使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更加明确。例如,函数模型及其应用这一课就十分适合作为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建模教学的切入点,在学生已掌握对数函数、指数函数等基本概念后,教师就可结合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函数模型解决问题。通过真实的建模后,学生将更加明确数学建模的概念、方法及含义。
参考文献
[1]王菲菲.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实践高中数学教学[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 000(003):79-79.
[2]陈映光.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反思性研究 ——个案教学法[J]. 成功:中下, 2018(3):00143-0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