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兴艳
淄博市淄川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
摘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小学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以达到德育效果。然而,目前小学德育课程目标碎片化、校内外德育脱节等问题直接削弱了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鉴于此,淄川经济开发区第一小学不断创新德育课程体系:基于生态体验观,以人本为核心,以学生的人生发展为目标,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德育教育,整合学习、生活、社会等相关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新时代教育资源,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乡土资源 生态体验观 德育实施路径
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树立远大志向、形成正确价值观、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时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2019年8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特别强调小学阶段重在开展体验性学习以达到德育效果。但是当前许多小学学校德育课程欠缺体系化,校内外德育脱节,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效性欠佳。为此,开发区第一小学不断调整创新德育课程体系,聚焦新时代生态文明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小学生态德育课程实践探索。基于生态体验观,遵循学生主体、活动体验、生态内化和协同共育原则,以育人为宗旨统整生态德育课程,以年级为序列整合生态德育内容,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充盈德育生态,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育人生态系统,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创新发展。
一、当前小学生态德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目前,现实中所存在的各年级生态德育目标碎片化,课程内容重复倒置,层次性和整体性需要完善;生态德育活动零散而内容庞杂,缺乏中心主题和活动主线,活动内容空泛、盲目、随意,脱离学生实际;校内外生态德育衔接脱节,课程资源缺乏实践性、多样性等情况,对小学神态德育课程实效性的发挥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如何全面有效推进小学生态德育体系建设,构建新时代生态式德育课程,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具体而言,第一,如何构建整体有序的生态德育课程体系,实现育人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和规范化;第二,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展现真实的生命样态,感受真切的生态文明;第三,如何创设精品主题生态德育活动,提升生态德育活动的实效性;第四,如何整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生态德育资源,突破学校德育的传统边界。
二、基于乡土资源的生态德育课程实施路径
(一)生态德育主题活动设计与开展
1.节日主题与重大活动主题设计
每年开学之后,开发区第一小学都会围绕“开学第一课”,开展生态德育教育系列主题活动,例如建军节观看红色主题抗战节目,学习红军精神,举办“小小百家讲坛”讲红军故事,“寻访红色足迹”;教师节“我们的节日”“感恩老师”;国庆节“我与祖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向国旗敬礼、签名活动;劳动节举办 “唱红歌”,扬民族精神”;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开展班队会主题教育活动、制作手抄报、简报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加强对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育。
2.每周生态德育主题与每月生态德育主题设计
每月我校都会进行每周生态德育主题设计,向全校师生提出每周生态德育主题,例如部分生态德育主题:融合核心价值观,坚守生态德育;完善班级考评,用好个人操行;防患安全工作,提升门卫管理;改善学生习惯,提高学生修养,学会自我教育;创新学生活动,优化自主管理。
(二) 以年级为序列整合德育内容
《意见》强调,坚持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系统有序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设计课程内容,体现不同学段特点,是统筹推进德育课程内容建设的必然要求。因此,我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道德成长的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结合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民主和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通过主题统整的方式划分年段,借助活动体验的理念安排内容,构建各具特色的分年级生态德育学段内容。比如根据我们结合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活动,根据年级的成长需求,开展下列分层活动:一至三年级的“倡导绿色文明,追求绿色情怀”;四年级的“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五年级的“生态文明,你我有责”。
(三)丰富生态德育载体
本校以校级、年级、班级等不同层面的教育活动为载体,探索在活动中保护儿童天性、尊重儿童个性、培养儿童社会性。为彰显各班个性班级建设,丰富教室特色文化内容,教师让每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文化建设中,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个性班级。本校的班级文化建设阵地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体现在班级特色活动展示、我爱足球、家长寄语等。窗台上、楼道里、墙壁上、教室内处处都有学生涂鸦的作品,有的稚嫩,有的天马行空,却都表达着各自不同的美好的梦想。海阔天空,童心秀场,在班级这个小小的天地里,学生个性飞扬,梦想启航。教师通过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善待他人、善待自我等4个方面的系列实践体验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获得自然生态体验、类生态体验和内生态体验等三重生态体验;以学生内生态素质的建构为核心,以人之天性为教育的原点,促进学生知性、理性、德行、情性和灵性的开启与和谐发展。
(四)以“社会”为驱动,打造“微社会”生态
基于“社会文化”内容,我们不断延展学校生态德育空间,赋予学校生态德育更多的学习机制、教育内容和情感意志;不断创造微社会空间内涵价值的可能,拓宽生态德育传递的新渠道,形成清晰的微社会生态建构脉络,并让这个“生态”不断彰显道德性,呈现学习力,传递未来感。我们始终遵循一个原则,让“阳光”照进儿童的生命、照进儿童的生活。围绕“微社会”形态,我们把生态文明作为重要的植入内容,融合自然、社会、人文知识,把更多儿童的想象和期待变成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放大环境的功能与效果。我们打造了“绿蔬园”、足球主题角、阅读巴士、开心农场……围绕课程设置,我们还联系旅行社去往各地自然景点、工厂、博物馆、科技馆、购物中心、垃圾处理厂等校外实践场所,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完美对接。微社会环境,让“生态意识”无限发芽。我们“无限相信每个人”“无限相信每个单元”“无限相信每个行动”,尊重、满足、善待、成全每一位学生,让学校成为美好生态德育成长的核心地带。
三、结语
通过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自我接受教育;通过参与校园的文化建设,自我受到熏陶;通过家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在不自觉中接受爱的洗礼。生态道德教育唤起了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丰富情感,以一种更为宽阔的生态道德视野,引导大家珍惜、爱护自然环境,实现对生态美的追求与创造。同时教育者也将不断丰富生态德育内容,用好校园这个实施生态德育的主战场,完善学生生态文化知识结构,关注学生个性精神发展,努力建设学校新型生态德育体系,推动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