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及意境探讨

发表时间:2020/12/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5期   作者:梁晨旗
[导读] 汉语言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离不开对语言文学意境的分析。
        梁晨旗
        身份证号码:22082219961205****
        摘要:汉语言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离不开对语言文学意境的分析。汉语言文学已经被广泛流传,优秀的汉语言文学最终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的解读也不同,从中体验出情感也不同。不同的文学内容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只有对方方面面都了然于心,才能对语言应用的游刃有余,才能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奥妙之处。因此,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研究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中汉语的应用及意境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促进了语言文学向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应用;意境
         一、汉语言文学研究中语言的应用
        1、语言应用艺术的重性
        当今社会,汉语言文学教育已经成为人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重视语言文字教育,为的就是让我们深刻领会文字的艺术。说的一口漂亮话,会让家庭关系更加和睦,减少矛盾的发生,对子女产生良好的教育,同时在工作过程中也能使我们与老板同事相处的更加愉快。可以说,语言已经是我们展现自己才华,展现自己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语言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交流方式,它是一种纽带,能够拉进距离,消除误会,增进了解。不同民族的人,通过相互学习彼此的语言,能够走进对方的心灵。
        2、创作出具有文化底蕴的文学作品
        生活是创作的最好场所,创作的灵感总是源于生活。古人当其郁郁寡欢不得志时会用作诗来抒发心中的愤慨;当其感慨于民间疾苦,生活不易,而又不能做些什么来挽回局势时,会写词来展现自己的心怀天下。可见,当在文学作品中加入自己的情感时,创造出来的作品总是能带给人极大的震撼。真实的情感来源于心灵深处对生活的渴望,而反应的体现就是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心灵的慰藉。
        3、总结语言规律,团结各民族,使其共同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土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四横跨5200多千米,南北纵贯5500多千米。地域广大的同时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为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就包含着不同的习俗和语言文字。对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研究,能使我们对各民族的文化有更深刻的领会。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开始,我们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字。文字记录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体现着文化的差异。学习了解各民族的语言文字,有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助于我们更早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社会。
         二、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借物抒情。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意境是评价文学作品是否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重要标准,好的文学作品往往会通过描写各种意象来塑造一种意境,通过这种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自己文学作品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可以说意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一个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建立在各种意象之上的,没有意境营造的文学作品是缺乏生动性和灵性的。
         1、汉语言文学中意境的联想
         近代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荣格曾经说过,一个在用原始意象写作的人是在同千万人对话。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意象对于人类理解事物表达感情的重要作用。

汉语是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语言,正是这种高度的抽象化使得汉语在表达意象中比其他语言更具优势。可以通过一两个词语的描述营造出一种意象,这种意象并不是固定的,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经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在自己脑海中塑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意境。作者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塑造时,自己的一字一句都会细细斟酌,可以说正是作者对每一个字的反复推敲,造就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这些意象虽然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会塑造出不同的意境,但是却能够表达出相同的意义,那便是作者想传递的思想。通过这样一种意象的描写和意境的塑造,往往会让作者与读者产生感情的共鸣,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让人深入其中,感同身受。
         例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因此,意象可以说是人类感情共鸣的基础。人们通过对一件东西的联想可以引发出人类的各种情感,而这些情感之中,又有一些情感,总是被特定的某一种意象而引申出来,这就构成了人们的原始意象。所以,一个好的作者会通过不断在自己的作品中累积原始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情共鸣床,让自己的作品更加传神。
         2、意境中的审美与感知
         意境美,是属于文学艺术上的审美内容。一般所指的意境是指三个方面:情景交融、声情并茂、虚实相生,它与意象不同,它指作品上呈现的那种雄浑、慷慨、自然、华丽等。就是把自己的人融入了美丽的景色当作形成的和谐的意境美,也就成了艺术品,只能说那艺术品美,而美的不是照片里的那个人。
         意境一方面作为作者传达自己感情和思想的载体,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更加传神。另一方面,意境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技巧具有别样的审美特性。意境是读者通过对作品中一些意境的理解和再加工而产生的一种联想和解读,是一种由客观的事物而引发的自己主观上的一种再创作。意境的产生往往依赖于作者在文章中所描写的原始意象,但是意境和异性之间又有所不同,作者脑海中所产生的意境和作者在作品中所写出来的意境以及读者阅读过后自己所产生的意境又有所不同,正如同那句谚语所说“一千个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种意境他也不是完全凭空而产生的,它是依赖于作者所描写的客观的景,客观的物与主观思想相互交融产生的,它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升华,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艺术的创作正是依赖于这样一种境界而产生的,它对于指导人们的艺术追求有不可替代的启蒙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及思维方式,因此,这就可能造就人们交流上的障碍。在语言中适当地引入意境,就可以打破这一交流障碍。普通话的推广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大家都各自说各自的方言的时候,别人很难明白自己在说什么,促进不同的民族甚至是不同的文明之间能够有效交流,最好的方法就是寻找它们具有共同基础的语言来进行交流,而意境可以说是所有人类文明中共同的语言基础。通过对于意境的应用可以打破交流的壁垒,让不同的语言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更为有效。
         结束语
        汉语言文化是我国众多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汉语言文化中语言的独特用法,以及营造出来的意境,能将读者充分的带入到文章当中去,这样也使得汉语言文学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因此,对于汉语言文学,我们要注重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以意境的营造,不断地学习并加以推广,使我们的汉语言文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越来越成熟,让汉语言走出国门,有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孟佳琦.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及意境分析[J].传播力研究,2018,2(36):158
         [2]周春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解析[J].智库时代,2018,31:253~2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