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发表时间:2020/12/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5期   作者:杨斌
[导读] 我是扎根一所普通农村中学三十年的教员,有幸见证了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中传统与现代的较量,陈旧与创新的博弈,在这碰撞中我深深感悟到作为教育的一员,我们手里握着的“权力”是“重于泰山”。
        杨斌
        黑龙江省勃利县双河中学 154552
        我是扎根一所普通农村中学三十年的教员,有幸见证了农村基础教育改革中传统与现代的较量,陈旧与创新的博弈,在这碰撞中我深深感悟到作为教育的一员,我们手里握着的“权力”是“重于泰山”。面对这沉沉甸甸的“教师”称号,我始终思索着,在新形势下、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一、为弃者——懂得度势
        作为教师,要度社会政治之势、度教育改革之势、度学生发展之势,因时而动,相机而行。做好望、闻、切、问。
        也许我们还在为传统教育下所拥有的“三从四得”立下的汗马功劳而沾沾自得,我们一不含糊,二不打折,从教师到学生无不高分乖巧,循规蹈矩。这一切我把他归功于教育的“三从四得”,即三从:命令的绝对服从,课堂的盲目跟从,问题的逆来顺从;四得:课上站得,课下骂得,疑惑忍得,发问等得,这中规中矩的教育锻造出的老师没了个性,孩子缺了棱角,呈现出一类固步自封的“教书匠”,一群墨守成规的“情障生”, 这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有一所学校打出这样的办学口号:走进我们学校,就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细品起来,这句话很有嚼头,含蓄且深刻。是啊,千家万户的希望在我们手里扶过,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我们基础教育给予孩子些什么呢?
        课改以来,名师层出不穷,我们震撼着魏书生的小跑亮相,聆听过蔡林森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佳话,倾听了崔其升的“336”教学模式的神奇,如此等等。每走近他们之际,让人叹服之余又油然而生敬意。那么,从价值出发,农村或袖珍城市的学生已经逐渐被高考边缘化、沙漠化,这是不争的事实,由此看来,我们就应该为大多数孩子的生身立命定做这块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教育大蛋糕,如果做到这一点,我们就算是坚守了教育的本真。
    二、为舵者——学会引领
        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学校的好坏和教师的创新素养最有关系,一个好学校必有一个优秀的教师队伍。
        从发展角度看,教师应思考为什么教书、怎样教书,如何教好书。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动力,不是被动者,教师的理念、视角及思维方式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方向。新课改下,需要英雄教师,需要第一个且不止一个吃螃蟹的人。
        不难发现,无论是怎样教学模式的创建,无不体现着学校教师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创新的教育精神。同样他们手里握着的也只不过是“发展纲要”“课程标准”“学生”“教材”“教参”,这个我们也有,而我们却没有红起来,招不来观摩,出不去讲学,挣不来外快,归根是思想作祟。我们不能成为上级文件的传话筒,制度的看护人。还记得5.12大地震,绵阳一所中学在地震发生时2000多名孩子在1分30秒全部安全撤离,无一伤亡,校长叶志平用他的思想创造了奇迹。
        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作为教师,懂得在学校这座塑造灵魂的艺术殿堂里如何去雕塑,不能把他们当做法规、制度下的“玩偶”,要融教师的热情拉动学生的激情,融教师的温情感染家长的亲情,融教师的的挚情调动社会的友情。

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变“要我改”为“我要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为研者——维稳平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断言:有怎样的校长,就有怎样的学校。由此可推,有怎样的教师,就有怎样的学生。更由此推论出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既要“抬头看路”,又要“埋头拉车”,那就要求其有教育家、学者的修为,不然,会徒劳的。巧做一个“无为”教师,而创造性的构建一个“无不为”的学生团队,这是作为教师应当沉淀的文化底蕴。
        教师是教育的践行者,要研究教育,确立科研兴校的战略,走好两研兴校之路,带头开展课题,亲自动笔撰写论文,撰写研究报告,把现代教育科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教学流程。
        学校的教育科研是创造有效课堂的载体,教科研只有解决了教育教学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才有生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让自己清楚地知道学校当前教科研的重点是什么?目前要解决什么问题?现在正在解决什么问题?因此,教师就必须深入教学的第一线,积极参加教研组组织的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把握本校的教研动态,使教研活动紧紧围绕学校教科研的总体方向,不偏轨,不离格。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好 “教”与“研”的有机融合,要真抓实干,不能像跷跷板一样,只教不研空城者,只研不教假把式,教师要在中间做好“媒人”,让“教”与“研”挚情牵手,举步殿堂。
    四、为歌者——做响达人
        魏书生说,变换角度思考问题,选择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容易使人成为一个成功者。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改变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学会合作、学会生活。那就要求教师要做得了教育、懂得了教学,进得了课堂,出得了名堂。既要善于把想的说好,又要敢于把说的做好。
        不论你是什么“血型”的教师,都应当把修为根植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讨教法与学法,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教师的身份为主导、引导、指导;先行,力行,践行,这是本真。做一名教学的歌者,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不仅会搭台,更要会唱戏,探寻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主体课堂”,即把学校的追求、探索、实践所得来的最终形成自己系统的、规范的、常态的教学策略,为我所用。作为教师,要躬身亲为,不能当体委喊口号,要当厨师下灶房。从师生中来,到师生中去,走进文本,走进课堂;听课,评课、甚至于作课,再通过各类基本功竞赛,课堂大比拼,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了解、掌握、指导、促成自我在工作中解决遇到的新问题。
        做强歌者,还要植根社会,创新深化养成。面对多彩的世界,要单纯、幼稚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文明的习惯,仅靠学校教育的作用是单薄的。现在,“5+2=0”定律已悄然滋生,并大有扩张之势,即学校5天的教育被2天的“流浪”刷得“一贫如洗”。一贯以来,我们十分重视调动校外各方教育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以提升学校教育的“效益”。坚守家访制度,注重对学困生、特殊家庭生、“留守儿童”的“望、闻、切、问”。同时帮助家长正思想,讲方法,纠正一些“老”、“少”家长对子女“偏激”的管教手段,使校、家教育同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聚沙成塔,攒木成舟,在创新时代多考量 “中国制造”, 自觉地担当起改善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命运的使命,让教育接地气,寻本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