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方能沉碧----再谈初中语文阅读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25期   作者:王振宇
[导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采用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
        王振宇
        四川省剑阁县元山中学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采用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结合教学实际探究阅读教学的策略则又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必须要做到“细”、“专”、“实”。
        “细”即深耕细作。在品析重要句段时抓住关键字词进行深入品味,而不只是在文字表面滑行。如《背影》教学,“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不”换成“没有”的区别,“不”体现主观意味,“没有”体现客观情感。“不放心、不要紧”体现了父亲爱我的“不容易”。“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到了。“等”写出了分别时久久注视父亲的背影,“再”写出了看不见付清的背影后还在努力地寻找着,依依不舍之情写出来了。“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真的很“轻松”吗?其实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觉得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踏实满足。也有掩盖疲倦故作“轻松”之态,有免让儿子担心难受之意。对于重要字词,我们要有结合语境仔细“推敲”的精神。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脱以解。”在提问环节,要抓住关键和核心问题设问,而不是泛问题;是集中追问步步深入,且问必有果,而不是敷衍了事。《背影》“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哪个背影最感人”,“最感人的地方是什么”,“通过什么描写达到感人目的的”,“体现在哪几个字上”,“这几个字好在哪里”。这样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学会品析字词,把握人物情感。在答问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并及时肯定、总结。如学生根据上下文作答,老师及时总结,让学生掌握“瞻前顾后”学习法。学生由朱自清的《背影》联想到龙应台的《背影》,老师及时让学生掌握“勾连”学习法。不同阅读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可提高阅读效率。
        “专”即专业知识。对理解课文涉及到的相关语文知识,必须准确掌握,清晰描述,不能敷衍回避。 如写人叙事散文,内容涉及人、事、情,但侧重叙事、侧重表达作者的情感,理解要精准。如讲到“伏笔”时一定要与“悬念”做区别。“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或事件预做提示或暗示,目的是以求前后呼应情节合理,正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是“隐性”的,一两笔点到,貌似闲笔。“悬念”则是故意安排一些情节,目的是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造成一种情节上的的跌宕起伏,使读者的心随着故事情节起伏变化的效果,是“显性”的,唯恐读者不见,所谓“前有设悬,后有释悬”。我们只有对文体、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赏析等语文专业知识了然于心,在课堂上对阅读课的教学和分析时才能游刃有余。
        “实”即客观务实。解读教材要回归那情那景要“客观真实”。

《背影》中“暗笑他的迂”,这是否表现了“我”的不孝?初看起来确实“不孝”,细细品味之下,就会感觉并非如此。这只是该年龄特征人的真实表露。在品味字词句中出现意义和情感偏差时,也决不能简单的认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要把握住意义和情感的主流。就像靶标一样越靠近靶心越正确。课堂还要真实务实,无雕琢造作之感。如学生回答问题时,尽量要求其多次简化、重组语言,尽量做到简洁、准确、规范,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抓取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及时标注、旁批,认真做笔记。要尽量做到在40分钟的课堂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掌握更多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
        静思,方能沉碧。我在《紫藤萝瀑布》公开课教学中共设置四个环节,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培养。
        “说一说这篇文章的初读感受”。别具匠心设置“这是一篇____的美文”问题。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文章的能力,又不至游离文本。在学生答问过程中,准确讲解文体知识,如象征手法和比喻修辞的区别。象征手法中的象征体都是具体的,被象征的本体即“概念、思想和感情”都是抽象的,而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通常都是具体的。象征是着眼于全文的构思,是文章的表现手法,当然也有局部构思的,而比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中必有比喻,而比喻中不一定有象征。象征追求神似而比喻多是追求形似。学生只有明白区分这两个概念,才不会在回答问题时含糊其辞。
        “品味文中花之美”。设置“紫藤萝,美在____,你看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前后两空形成前果后因关系,完成填空的过程就是用文本中材料去证明文中某种现象以及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的过程。既训练了学生定向、快速、准确、捕获信息的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学生解答阅读题的“文本意识”、“材料意识”、“要点意识”“规范意识”也得到了训练和培养。
        “品味文中情之美”。创造性设置“微型《紫藤萝瀑布》课文”,即将文中精美段落或句子摘录成篇。各小段后均有“表达____之情”的设置,要求每个学生完成所有填空。根据不同学生对同一段落或句子的不同理解,就能看出学生对作者或主人公情感理解上的偏差。及时对比分析归纳发现问题,重点突破分歧大的句段。让学生掌握“抓关键字词品析文段把握情感法”,并在实践中得到训练。
        “品味文中的意之美”。是整篇课文难点。我另辟蹊径,从题干入手突破难点,“意”即“意味、情趣”,即文章让人意味深长的地方在哪里?”让学生掌握“从题干入手转换问题”的解题法。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乃发灵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思维因素,精心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荡起思维碰撞的火花。这种以“填空”为切入点,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阅读教学法,正好践行了这一观点,让学生不但轻松感受语言魅力、积累了阅读文章的方法,提升了品词析句能力,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的阅读习惯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教师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全面关注学生的阅读过程。及时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方法更科学、更合理,使学生阅读积极性增加,自信心增强。
        学无止境,教更无止境。语文阅读课教学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课堂效率,除了要用丰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去滋润课堂教学外,还要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的谦逊品质。其路虽修远,笃行之,必将至!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