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苏
新疆乌鲁木齐第四十小学 830001
摘要:对小学生而言,词汇量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们的语言水平,并对综合素养也有重大的影响。词语理解也大多采用以词解词,不利用学生真实理解运用词语。举象造境是将语言还原为画面、情境,将词语立体化。词语教学中结合生活情境、想象画面、情境化,使词语在头脑中与具象的人事物、场景结合,真实理解词语,恰当运用词语。
关键词:初探 运用举象造境 具象化 理解词语
引言
在理解词语教学中运用举象造境,那么什么是举象造境呢?举象,就是将词语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所谓“象”,就是语言文字的表现和呈象:形象、印象、意象。造境,就是在举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词语还原成特定的情境、意境、心境。语文的语言作为理解单位,无非由言到意,由意到言的过程。
举象造境是将语言还原为画面、情境,将词语立体化,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语言积累连接起来,让人物,情,景,都立起来,使学生理解的语言是活生生的,是有画面感的,是有情感温度的。
一、将词语还原为具体的形象
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运用,词汇量的积累为阅读和习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例如在学习与农村环境和生活相关的课文时,理解农具和农忙场景词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让见过田地和一些基础农具的学生为大家介绍自己在乡村的生活,并用课件、视频、照片等模拟农村环境,帮助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学生了解农村同学的生活环境;还可让见证了国家发展和农村向城市变化的学生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近年来家乡的变化,将其介绍给大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行思考、理解词语。丰富语言, 积累词汇。
学生在学习一些名词和动词时,由于没有见过实例,会难以理解,无法真正掌握,只能死记硬背。教师可以用情境化课堂为他们实际展示这些动作和物品,除了简单地呈现图画外,还可以用趣味游戏的方式。例如,制作一些卡片,正面涂上不同的颜色,反面写一些动作的名称,让学生抽取卡片并做出对应的动作。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够产生较深刻的理解,更好地掌握这些词汇。
二、创设情境,活化词语理解
语文是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语用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运用举象造境的方法,还原语言文字,激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广度和深度。教材中的文章,都为学打开广阔世界的大门,都是作者生活经历、灵感智慧的结晶,都关乎着人的世界、人的情感、人的生命。教师要把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展现出来,采用情境还原的方式理解词语,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画面,构建课堂实景。例如,在教授《黄鹤楼送别》一文时,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学生表演认真投入、语言生动、动作逼真,很好地再现了送别时的场景,体现了两位诗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样,让学生形塑于外,情动于内,学生才会在自己创设的情境中,培育情感,加深记忆,体会课文的精髓。二是与“生活”同行,以“景”生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具有无限的诗意和美感,这种诗意和美感可以让生命拥抱最纯真的感动。面对教室的空空四壁,学生感受不到花的芬芳,也感受不到莺歌燕舞的欢乐。只有大自然才是最有灵性的课堂,它能激活学生的情感细胞、激活其潜在的感知力。提高语文课堂中语言学习的时效性,同时提高学生的理解运用语言能力。将语言文字从生硬的汉字符号转化为有情感温度、有画面生动的语言形象和情境,举象还原文字立体感,让人物,情,景,都立起来,激活词语的理解运用。注重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引导、化抽象,还原词语的画面情境,激活词语,灵活运用,提高学生语用能力。
三、适时强化情境,升华学生体验
利用教材补白部分,适时补充,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深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中生动地学。教学《一夜的工作》,在学生理解“一夜”和“每个晚上”的内在联系后,适时补充一段反映周总理病重期间忘我工作的资料:“周总理已是76岁的高龄的时候,身患癌症,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做大手术6次,小手术8次,而他的工作时间在18-22小时的日子有44天,和中央有关负责同志谈话216次,接见外宾63次,在住院的医院里召开会议20次。我们的周总理几十年如一日,都这样工作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目的是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一夜”和“每个晚上”的层面上,而是深化到对总理一生工作的认识——这一夜工作的情景是总理一生生活的缩影,升华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加崇敬、爱戴周总理。
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理解词语是理解句子的基础,运用举象造境激活学生词语理解运用能力,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使学生理解的语言是生动的,是有画面感的,是具有迁移性。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和学生一起“在词语中出生入死”,运用举象造境,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激活学生语言内化,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张洪玲、陈晓波.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诗意语文新境界》王崧舟
[5]凌侠.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长沙会场)论文集(一).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194-197.
李婷婷.浅谈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策略[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南昌会场)论文集(四).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