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翠翠
金陵中学溧水分校211200
摘要:“主问题”设置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起着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引入“主问题”教学法,对优化文言文教学模式、提升文言文教学效率都有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分别从“主问题”的设计原则和“主问题”的设计方法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主问题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古来有之的教学方法,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由此看出,他极力倡导对学生实施启发式的教学。
现代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倡导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提出问题。正如他所言:“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来,一边会自己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作为阅读的目的。”【1】由此可见问题意识对于阅读的重要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余映潮老师首先提出当前教学要唤醒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问题”意识,注重启发式教学。余映潮认为:“所谓的‘主问题’,就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激发不了学生阅读兴趣的提问而言的,它是在对文本的准确而深入解读中提炼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和支撑作用,是教学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能促发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提问或问题。”【2】余映潮老师的这一解说中,指出了‘主问题’的功能与效果,突出了‘主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强调了‘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而对于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来讲,很多同学觉得枯燥无味,年代久远或者太深奥、读不懂,则非常适合运用‘主问题’这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运用得好可以有效避免教学中繁杂、无序、无效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沉下心来,去品读文本,把学生切实地引入到文言文的阅读、训练与积累之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的“主问题”设计原则
1.教师要努力提升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的前提,是语文老师必备的专业素养之一。而“主问题”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本是“主问题”提出的基础,对文本的解读是“主问题”设计的前提。语文教师在研读每篇文本时,要真正静下心来,用心去品读、钻研文章中的每个段落、每个句子、每个字词,甚至每一个标点,真正读出不同文本的‘这一篇’,挖掘出每篇文本的教学重、难点和侧重点。在解读文本的同时,还要多查找资料、阅读相关的课外文言文,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另外,还要多向各位名家名师“取经”,观看他们的课堂实录,参考优秀的教学设计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有效的方法,通过不同途径提升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这样才能设计出适用于不同文本的“主问题”。
2.结合学情特点,提出适用于学生的“主问题”。
建构主义的理论者曾提出:“学习要以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者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
”【3】因此,语文教师在设计相关文章的“主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具体的学情,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和适用性,既不能非常简单、浮于表面,让学生没有探究、解读文本的欲望,又不能特别高深,让学生读不懂问题,不知从何答起。教师设计的问题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问题提出之后,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燃起阅读文本的内心需求。同时,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关联课堂的教学重、难点,备课的时候就要多思考一下,学生在和文本对话时会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只有真正从学情出发,做到以生为本,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才能较好地设计出符合学情的“主问题”。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主问题”的设计方法
1.从阅读文本的关键语句入手
统编本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文本,每一篇基本上都会有一个关键或核心语句,教师可以以这个核心语句为突破口,灵活设置阅读教学的“主问题”,从而串起整个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着主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合作,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深入地领悟文本的思想内涵。比如统编本语文教材九上第三单元的《湖心亭看雪》中有这样一句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是哪个?学生能找出是“痴”字。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引导:那我们在文中找一找,作者的“痴”体现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就要通读全文,不仅要品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还要探求作者的痴行、痴情,从而引申出文中景物描写中的白描手法、品析量词的妙用。结合写作背景还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探寻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引发学生和作者的共鸣。由此一个问题,串起了整篇文章的写作特色、主旨情感。因此,这个“主问题”就想串起珍珠的一条绳索,它既紧扣教学目标,又使得课堂流程简洁流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种设置主问题的方式比以往逐字逐句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呈现出的效果要好得多。
2.从阅读文本的思想主题入手
统编本所选编的文言文篇目,很多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甚至是传世经典。这样的作品不仅文质兼美,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情怀和抱负,而且传递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家国情怀。教师在教授文本时,可以围绕阅读文本所传达的主题思想,对文本进行用心品读、提炼,依据预定的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刻主题。比如,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主问题:“太守之乐”乐什么?“醉翁之意”在何处?在此基础上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上通过对醉翁形象的分析和主题的讨论,从而理解作者虽然被贬,但仍然心胸旷达、简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治胸襟。由此,学生不仅理解了醉翁的形象以及醉翁精神的内涵,而且还深刻领悟了本文的文化含义。这样的“主问题”,就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很好地提升了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3.从阅读文本的写作背景入手
写作背景就是作者当时所处的一种社会环境和作者的遭遇、生活状态等,作家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作品。如统编本八年级上册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了解了苏轼的这段经历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设置——让我们走进元丰六年那个宁静的月夜,同苏轼一起寻友赏月!下面可以按照“寻友赏月”、“庭中月色”、“月下抒怀”的线索,带着学生慢慢品味作者的心境。最后的一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以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来分析:一声“闲人”,多少 ;一声“闲人”,多少 。学生会读出一声“闲人”包含着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一声“闲人”多少宁静;一声“闲人”,多少豁达。这样就由写作背景入手,串联起整节课堂。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对苏轼的乐观、豁达、豪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领悟。
总之,文言文阅读的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设计教学的主问题时,遵循相应的原则,选用不同的设计方法,才能引发学生对作者的真正思考、对作品的深刻感悟。只要课堂上的主问题设计得巧妙、合理、有吸引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引导,就一定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第32页.
【2】余映潮. 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的研究与实践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2007(09):46.
【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01.第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