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祖洪、曾天娇
湖北省荆门巿沙洋县五里中心小学 448268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教学理念最直接的表现方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与以往的班级授课制相比,有很多优越性,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意识呢?
一、课前合作预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它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摸拟、推断等探索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所以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必须在课前完成。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布置相关的预习题给每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合作收集资料,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既掌握知识,又增强能力,一举两得。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对于学生而言,在预习时,他们可能会记住这个公式,然而他们并不明白这个公式的意义是什么。于是,他们就有可能在一起探讨,比较“平行四边形面积”和“矩形面积”的异同,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意义,还提高了合作学习的兴趣。
由此可见,学生课前合作收集素材、共同探索解题方法,不仅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资源保障,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的真谛”。
二、课堂合作讨论。
合作性学习在课内进行,是以小组为单位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如教学“笔算乘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乘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大家相互补充,共同总结归纳出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通过讨论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记忆更深刻。
学生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的,学生知识、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对理解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而且,学生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答方案,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在得出正确的答案之后,对自己的见解进行反思,这样获得的知识更牢固。
三、课后合作巩固。
我们倡导合作学习,容许学生选择不同的视觉、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允许把问题延伸到课外。学生对教师提出的疑难问题,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可以在课后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查找资料、开展实验等形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教师在课后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延伸,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但一般情况下,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学生放学回家后很难再集合到一个地点开展合作学习。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每个学生家里都有了电脑、手机、平板等可以用于网络交互与交流的设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交互演示的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进入到网络交流平台中开展交流,教师再根据大家的学习互动情况给予点评,从而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取长补短。
如“分数的乘法”一节中,教师在“网上交流”前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讨论话题:“教师把15千克糖果平均分给7个班,5个班分得( )/( )千克。”随后学生开展相关的交流,交流记录为:“A:最后的单位是千克,应该跟15有关系。B:先算出来每个班分得了多少千克,再乘以5就可以了。C:直接用15/7×5,最后答案是75/7。”然后,老师根据交流进行点评:三种观点都从不同侧面扣住了解题思路;相比之下,“C”最全面,直接回答了题目填空。这样,课堂知识和技能在课后的交流中得到了巩固。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参与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课堂活跃起来。对学生个体而言,合作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合作意识的培养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这方面更上一层楼,还需要我们作长时间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