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0/12/14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9月第25期   作者: 阮吴海
[导读] 本文从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应用题一题多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大胆尝试,探索创新能力。
        阮吴海
        广西灵山县武利镇望坪小学庙凸教学点     535427
        内容提要:本文从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动手操作,大胆尝试;应用题一题多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大胆尝试,探索创新能力。
        关键词:动手操作、尝试、探索、创新
        一、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生活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十五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男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    

           
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
在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图意后,学生们议论纷纷:
学生甲:套中个数最多的是女生,最少的意思女生,不好比。
学生乙:4名男生共套中28个,4名女生共套中26个,很容易比。
学生丙:只要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就容易比较了。
根据学生丙的说法,我追问:那谁会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吗?女生呢?
        小组交流反馈。
男生:6+9+7+6=28(个)        28÷4=7(个)
女生:10+4+7+5=26(个)       26÷4=6(个)
因为7>6,所以得出结论:男生套得准一些。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并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学生既然读到了三年级,说明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命力。
        二、动手操作,大胆尝试
        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大胆尝试。特别是在教学观察物体这方面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木块搭拼成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把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画出来。通过拼一拼,搭一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如例题:先摆一摆,再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




                                        

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形状相同吗?从侧面和上面看呢?
1、小组动手操作,摆出相应图形。讨论观察到的各个面,并画出来。
2、全班交流、反馈。

A组:从正面看,形状相同。
B组:从侧面看,形状相同。
C组:从上面看,形状不相同。
在学习例题中,学生从开始的不懂,到后面的了解与运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组织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能力。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中,只有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动手操作,为他们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努力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值。
三、应用题一题多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一些题型,即出示一些已知条件后,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常这个时候,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交流汇报时,应强调一题多解,透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新思维的目的。
1、 根据已知条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如例题:售票处:



小红:我买32张儿童票。
你不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汇报:
(1)我买32张儿童票,需要多少元?
(2)买1张成人票和8张儿童票,一共需要多少元?
(3)我准备了300元买了10张成人票和10张儿童票,够吗?
在课堂中,让学生展开思维畅所欲言,培养口头表达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
2、鼓励多种算法。
如例题:两位数乘两位数28×12,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计算,渗透新知识,探索新方法,汇报交流时就会发觉,积的答案都相同,只是算法不一。出现了列式多样化,算法多样化。
学生A:28×10=280,28×12比280多,可能是300多
学生B:因为12=6×2,所以28×6=168,  168×2=336
学生C:因为12=10+2, 所以28×10=280, 28×2=56, 280+56=336
四、激励质疑
        1、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教师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引导学生在问题中,阅读自学中,交流评价中质疑,渗透质疑方法的指导,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释疑,从而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一台磨面机5小时磨小麦250千克。照这样计算,麿1750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不少学生列出1750÷(250÷5)。交流评议时,有个学生大胆质疑:“这什么要先求每小时麿小麦多少千克?不先求它,行吗?”我顺势将问题抛给学生:“你们认为呢?”一石激起千尺层浪,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竞相开放。有的提出可以先求1750千克里有几个250千克,再求需要几小时,即5×(1750÷250);也有的提出可以先求麿每千克小麦需要几小时,再求麿1750千克需要几小时,即5÷250×1750。
        2、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大有可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参与文献】
        1、《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书》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师教学用书》
        4、《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与作业设计》
        5、《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鼎尖教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