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教学研究初探

发表时间:2020/12/14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5期   作者:黄薇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浅层学习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必须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转变
        黄薇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朝阳新城分校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浅层学习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高要求,必须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和转变。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相对应,更加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以其为基础来推进具体教学实践的开展势在必行。本文将基于教学实践经验,并从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巧妙设置问题驱动、利用小组合作教学、利用真实教学情境、重视实验教学开展五个维度出发,系统地分析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生物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生物;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行为和课程知识传授的倾向,主张要促进学生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根本转变。所以说,广大的初中生物教师应当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基于现实学情来推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革新,以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初中生物教学的实效性。
         一、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探究生物本质
        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和优化教学过程,将抽象的生物概念、生命现象和生物结构以图片、动画、视频等看得见的形式呈现出来。
        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是遗传和变异部分的难点和重点。课上,笔者通过播放《孟德尔纪录片节选》的视频,形象生动的还原了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实验的全过程,尤其是人工杂交的具体步骤,学生观看视频后很容易就可以归纳出“母本去雄、人工授粉、套袋隔离”等关键点,还能体会出孟德尔选用豌豆作为研究对象的好处。之后再通过播放动画《孟德尔对豌豆杂交实验的解释》,较为直观的展现出孟德尔运用演绎法推理出遗传规律的全过程,让学生们深入体会科学家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样,笔者通过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探究生物本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理解。
         二、巧妙设置问题驱动,促进学生展开深层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启发点,问题的巧妙设置和提出能够营造质疑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进而展开主动、深入地思考,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所在。因此,初中生物教师需要对教材课本展开全面且深入地研读。
        例如,在学习《生物的变异》时,笔者向学生介绍袁隆平院士研究杂交水稻的事例,提出了以下问题:这种“鹤立鸡群”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作什么?这株“鹤立鸡群”的水稻可能是怎样出现的?由这株“鹤立鸡群”的水稻,袁隆平获得的灵感是什么?袁隆平为什么要花费6年时间寻找雄性不育的水稻植株?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们深入分析阅读资料,在独立思考后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笔者再对接下来的教学进行强化。这样,通过巧妙设置问题驱动,有效促进了学生展开深层思考。
         三、利用小组合作教学,有效提升学生思维层次
        小组合作教学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让学生可以在观点交汇中提升思维层次、实现深度学习。所以说,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彻底转变过去统一性的班级授课模式,合理巧妙地利用小组合作教学。


        例如,在复习《动物的运动、行为和生殖》时,笔者提供的科普阅读材料(蚂蚁的运动、蚂蚁的行为、蚂蚁的生殖和蚂蚁的放牧等)有一定难度,学生独自解决问题存在困难。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展开教学。课前,按照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将学生平均分配为多个小组,每组4-5人,各组综合水平接近,并设立组长负责统筹和组内分工。课上每组认领不同的探究任务,引导各小组通过讨论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利用真实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初中生物教师应当积极地去拓展教学思路、延伸教学范围,将生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回归到亲身经历之中去。
        例如,在复习《动物的运动、行为和生殖》时,笔者通过“家中出现蚂蚁应该怎样防治”来引入课题,提供学生丰富的阅读材料(蚂蚁的运动、蚂蚁的行为、蚂蚁的生殖和蚂蚁的放牧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蚂蚁的相关知识,并尝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家中出现蚂蚁应该怎样防治”这一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并增强了其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成就感。
         五、重视实验教学开展,切实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实验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实验教学的组织和开展是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
        例如,以《动物的运动》为例,笔者组织学生们进行了“解剖和观察牛蛙的运动系统”这一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观察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牛蛙是一种大型食用蛙,前肢短小,后肢发达,其运动方式主要是跳跃,因此以牛蛙的四肢为实验对象进行观察。首先,切下牛蛙的一段后肢仔细观察,可发现后肢分为4段,每段之间通过灵活的关节连接,每段上面都附着有骨骼肌,且越靠近末端,骨骼肌越细小。接着,选择一块骨骼肌,从骨上分离下来,观察发现骨骼肌的两端有白色、坚韧的肌腱,中间鼓起的是肌腹,肌腱将骨骼肌固定在相邻的两块骨上。之后,去掉后肢的骨骼肌,暴露出骨,后肢骨依次是股骨、胫腓骨、跗骨、跖骨和趾骨,股骨一端呈圆球状,表面十分光滑。其次,观察前肢的关节,发现其表面由一层白色坚韧的结构包裹,这是关节囊;将关节囊剪开,看到两块骨表面是软软的结构,这是关节软骨;将关节软骨剪开去掉,可看到一块骨顶端突起,这是关节头;另一块骨顶端凹陷,这是关节窝;关节头和关节窝相互嵌合,表面摸起来非常光滑。最后,去除牛蛙的骨骼肌,观察除后肢外的骨和骨连结,可以发现颈椎骨和脊椎骨之间的骨连结不像关节那么灵活,属于半活动连结;融合成髋骨的骼骨、耻骨和坐骨之间的骨连结不可活动,属于不活动连结;此外,蛙的头骨之间的连结也是不活动连结。这样,学生对于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就有了直观的认识,可以很快归纳出包括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
        总之,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必须要顺应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趋势,明确教学的基本目标和要求,并结合生物学科特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展开思考和探索,通过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巧妙设置问题驱动、利用小组合作教学、利用真实教学情境、重视实验教学开展等策略的运用,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过程,引领学生的深度学习,使学生逐步实现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也使初中生物教学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曹保义.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健,等.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初中生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3]王健,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生物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