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4   来源:《城镇建设》2020年26期   作者: 葛立堂
[导读] 庚子年伊始,中国正迎来鼠年国内“人流大迁移”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深深影响着人们出行的计划
        葛立堂
        上海博骜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200070
        摘要:庚子年伊始,中国正迎来鼠年国内“人流大迁移”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深深影响着人们出行的计划,作为一名城市规划工作者,“以人为本”设计理念一直是我从事工作的宗旨,也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而面对类似新冠肺炎突发性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城市是否能够为人民生命安全、生活健康提供有效的保障,这也是对我们城市规划工作提出新的问题和思考。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思考
        伴随着疫情的迅速漫延扩散,不只是武汉,全国从市县到乡镇,再到农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封城、封村、封路,各地都采取了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封锁措施。全国空、铁、公、水交通限流,城市轨道交通、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停运,市民出行采取限制措施,城市功能在一夜之间都好像停止了。然而,人们的生活还在继续,还需依赖城市系统而生活,只不过此时的城市已不是往日的城市生活形态了。
一、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是保障一座城市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是正常生活、工作、生产、消费的基本保障。然而疫情下的城市基础设施只能是在基本的生产、生活中正常运行,当城市遇到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就会对现有的基础设施产生超负荷的负担,甚至是崩溃。
        一座城市的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的再好,可是某种程度的约束下,也不能够满足城市基本需求,更是显示出其脆弱的一面。为了能更好地解决在特殊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城市能更好更适应未来发展,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的会议明确提出,应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
        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即其本质是数字化的智能性基础设施,涉及诸多产业链。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应该以数字化、智能互联化水平进行综合考虑并规划建设。既能在平时状态下满足城市的正常运作需求,又可以在突发公共事件上及时满足战时需要,在城市问题的复杂情况下大幅提升要素转变能力,真正做到“平疫结合”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功能。
二、创新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社会治理功能
1.建设“平疫结合”的配套设施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问题主要突显在社区管理和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在传统的医疗卫生设施规划体系中,其设施数量、规模、选址等都与区域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相适应,往往忽略在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样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应对能力上。“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是在疫情中提出的要求。可是,以当前的医疗设施,如何能满足这么大规模患者的收治需要呢?因此,对医院的升级改造、设置方舱医院,甚至动用社会上一切可用力量,建设雷神山医院和火神山医院,是应对和解决医疗与病患者之间的突出矛盾。
        目前,国内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抗疫行动得到阶段性胜利,可是抗疫道路还没结束,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依然艰巨。回望过去,结合当下,“平疫结合”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考量并制定更佳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使之不仅满足日常需求,更能在突发情况下及时应对。同时,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技术手段,突破城市资源分配的空间限制,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应急、应变综合服务功能和能力,更能使城市管理从分散的、复杂的系统中进一步融合运作。“新基建”可以让医疗管理更精细,让社会治理更高效,让城市更安全。
2.改变现有的城市建设模式
        目前,我国的健康城市正位于城市设计的起步阶段,主要还是政府主导下的健康、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其动力有余而刚性不足。健康城市应作为一种城市建设的长效强制机制来抓,需要从宏观的战略层面上,制定相应政策机制加以引导和激励,如从政策上、税收上等给予一定的优惠利好条件以作鼓励。
        目前城市建设在健康发展的体制上仍然有很大的完善空间,现行城市规划中缺乏相应应对高危疫情的应急机制。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警惕我们,就现有的医疗卫生设施很难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对其进行需求性的改、扩建。

因此,为保障应对如此重大的公共安全突发情况,我们就必须运用现有资源建设“战时”临时医疗中心,确保不延误救治“战机”。可是,不是所有场所都像体育馆适合作“战时”战场,由于体育馆场馆设施空间大,且对居民干扰小,可容纳床位数相对较多,覆盖面广,具有应急改造的良好资源条件。
        以江苏例,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江苏省组织三家知名甲级设计机构,他们分别独立对体育馆应造为应急医疗配套设施进行可行性研究。三家设计方案均综合考虑了体育馆应急改造的可实施性,防疫的适用性,以及疫情结束后建筑的可逆性。经研究后综合表明,通过医疗应急配套等采取相应的改造措施后,能够满足应急医疗救治功能,改造的工期大约需要7天,改造投入约2万元/床。如果在武汉方舱医院基础上改造,则工期可缩短至3天左右,成本可降低到约1.5万元/床。
        该研究针对的是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而对其他突发性灾害的应急救治,体育场馆具备更快、更适用性的改造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此次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充分暴露出城市应急能力和治理体系在不同程度上的短板。在当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中,应积极结合健康城市建设,做强做细健康影响评估标准和实施细则,完善城市体检政策和体制要求,提高城市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上的应对能力,提高城市的韧性。同时,在这次疫情中,社区承担起“排雷兵”的先锋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强化社区规划的科学应用,提升城市精细化治理能力。
三、构建安全的健康城市
        据研究估算,城市是消耗能源的主体,约占世界的2/3以上,同时城市也是二氧化碳产生的主要来源,其总量占近全球总量的70%。伴随着全球城市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城市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上越来越突出。为此,结合当今国内外的形势,在世界正遭受重大公共卫生安全事件侵袭下,迫切需求探索出建设安全的健康城市的发展新模式。
        尼尔?帕特里克?沃尔什(Niall Patrick Walsh)的《设计健康城市的六个步骤》(《6 Steps for Designing Healthy Cities》)建议人们重新思考城市系统,通过“城市新陈代谢”理念把城市看作是一个由多个分层的基础设施系统重叠组成,一个层级系统所产生的剩余产品,通过物质循环形式,转变为另一个层级系统的资源。基于该理念,荷兰设计和研究工作室(FABRICations)开创了一套由六项策略组成的方法,以成就未来的健康城市。1、利用余热、再利用能源和梯级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以此激活公共空间,促进可持续的流动性;2、海绵城市的衍变,在非高峰时段构成具有附加功能的雨水储存空间;3、收集与处理有机肥料,应用于城市农田,生产可持续能源;4、建立建筑废物再利用体系,减少拆除、施工垃圾,也减少新建筑的建造,从而保留文化遗产,构件可持续社区;5、利用城市边角空间,将生态与城市环境相结合,增加与自然的接触,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6、通过可再生能源构建城市基础设施,并且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电力机动车。
        通过以上六项策略,荷兰设计和研究工作室(FABRICations)在欧洲一些城市设计项目中实践,并获得成功。这说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改造城市环境的手段是可行的。但这也是建立在城市的基础系统上,是在城市安全前提下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利用。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面对城市危机,城市的安全问题尤显重要,更加需要探索创建健康城市的方法和模式。城市从最初的生态环境建设,到生态文明创建,再到安全卫生系统构建,都离不开健康城市的建设。在2020年6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在会上强调“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四、结语
        城市的安全是健康城市的基础,健康城市是安全城市的保障。创建安全的健康城市是未来城市规划与建设新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健康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伴随城市的发展与技术进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加强硬件管理服务能力建设,动态建设与弹性布局相结合的复合功能协同发展,探索相应的模式转变机制,完善城市功能多元化、一体化、规范化的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赵丽虹,王鹏. [公共卫生与规划响应]浅议新基建背景下城市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趋势.上海城市规划,2020年第2期
[2]聚集两会/关于“健康城市”规划建设,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中国城市规划,2020年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