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
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目的:研究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治疗危重症新生儿的临床价值。方法:遵从“平衡序贯法”分组,将我院2018.5-2020.6内的49例危重症新生儿患儿分为对照组(23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26例,联合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观察应用价值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TRIPS、SNAP- Ⅱ分值较低,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仅为7.6%,显著较21.7%的对照组低,P>0.05。结论: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治疗危重症新生儿效果显著且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早期持续泵注;小剂量;多巴胺;危重症新生儿;治疗安全性
临床研究指出,危重症新生儿普遍存在器官功能损害等症状,若病情持续发展,极易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可见,对危重症新生儿患儿开展早期干预至关重要,是延缓病情进展、预防并发症并改善预后的关键[1]。为体会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治疗危重症新生儿的临床价值,特将我院2018.5-2020.6内49例危重症新生儿患儿纳入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遵从“平衡序贯法”分组,将我院2018.5-2020.6内的49例危重症新生儿患儿分为对照组(23例):男、女患儿分别为10、13例;出生时间6min-48h,均值(23.85±1.66)h;出生体质量1.3-4.01kg,均值(2.58±0.75)kg;出生胎龄31-42周,均值(35.63±1.41)周。观察组(26例):男、女患儿分别为15、11例;出生时间5min-48h,均值(23.56±1.55)h;出生体质量1.3-4.0 kg,均值(2.52±0.71)kg;出生胎龄30-42周,均值(35.56±1.24)周。借助SPSS 22.0软件分析两组资料,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治疗:接到患儿后立即将其送入重症抢救室,行24 h生命体征监护,给予补液、保暖、吸氧、呼吸支持等常规对症处理,避免患儿出现异常。
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准,早期持续给予小剂量多巴胺泵注治疗:取2 μg/(kg·min)多巴胺(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1020706)进行小剂量持续泵注,连续治疗3d。
1.3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危重症程度改善情况: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d进行评价;借助新生儿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IPS)进行,总分≥20分视为“危重”,<20分视为“非危重”;借助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SNAP)- Ⅱ评价患儿尿量、体温等指标,总分≥10 分视为“危重”,<10 分视为“非危重”[2]。
治疗安全性:主要从低钙血症、多系统器官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发生率越低,治疗安全性越高[3]。
1.4统计学内容
统计软件:SPSS 22.0,建数据库并分析,研究所涉及的计量资料借助完全随机设计的“t”展开检验并作出处理,研究所涉及的计数资料借助“x2”展开检验并作出处理,数据遵从正态分布原则,以“P<0.05”视为研究存在统计学显著。
2、结果
2.1治疗前后危重症程度改善情况
治疗前两组危重症程度指标评分对比,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TRIPS、SNAP- Ⅱ分值较低,P<0.05。见表1。
表1:治疗前后危重症程度改善情况
组别 TRIPS(分) SNAP- Ⅱ(分)
时间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n=26) 23.23±2.23 15.23±1.02 13.66±2.23 7.12±1.02
对照组(n=23) 23.52±2.15 20.25±2.00 13.63±2.41 11.23±1.02
t 0.4619 11.2598 0.0452 14.0764
P P>0.05 P<0.05 P>0.05 P<0.05
2.2治疗安全性
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低钙血症2例,无多系统器官衰竭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仅为7.6%,显著较21.7%的对照组低,但两组数据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治疗安全性
组别 低钙血症 多系统器官衰竭 并发症总发生率(n,%)
观察组(n=26) 2 0 2(7.6)
对照组(n=23) 3 2 5(21.7)
x2 -- -- 1.9666
P -- -- P>0.05
3、讨论
研究发现,新生儿窒息以及感染等因素均已成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的重要条件,且在新生儿危重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为保证体内器官正常运转患儿,全身血流会重新分布且胃肠道血流会明显减少,因此导致患儿胃肠功能出现障碍。新生儿发生感染时细胞因子内毒素、炎性介质会大量释放,以上因子进入血液从而产生自由基,从而增加机体再灌注损伤,对生物学和免疫屏障进行破坏[4]。危重症患儿心脏收缩力大幅减弱导致心搏输出量降低,因此对此类患儿需在早期开展干预措施,及时处理病情并改善预后。
多巴胺属于内源性儿茶酚胺,是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前体,用药后可促进多巴胺受体活性的同时对β肾上腺素受体兴奋作用进行刺激,增加机体肾脏血流量的同时促使器官血流及灌注量恢复,进而利于患儿病情恢复。此研究中对观察组患儿实施小剂量多巴胺持续泵注治疗,而小剂量的多巴胺会对肠黏膜等组织进行刺激,扩张黏膜血管的同时有效改善肠壁循环功能,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的同时保证机体重要脏器间的血液供应[5]。
此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儿TRIPS、SNAP- Ⅱ分值较低,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仅为7.6%,显著较21.7%的对照组低,P>0.05。证实了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治疗危重症新生儿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扬,肖棋予.危重症新生儿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治疗的效果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7):22-23.
[2]钟俊炎,黄美.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用于新生儿危重症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10):65-67.
[3]殷杰.危重症新生儿治疗中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的效果分析[J].特别健康,2020,15(29):238.
[4]郑虹.危重症新生儿治疗中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的效果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2019,28(17):42.
[5]张婧,喻聪,李霄.早期持续小剂量多巴胺泵注在危重症新生儿中的治疗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21):323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