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
黑龙江省龙建路桥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各种生态资源的日益短缺,因此,生态环境修复受到广泛关注。水利工程建设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施工过程中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目前,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一些技术措施已不能满足当前生态修复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借助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进行防治。本文探讨了水利工程中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
一、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作用
水利工程项目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效益,使得水利工程施工建设、运营更为安全与高效。水土保持中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减小了传统水利工程中存在的水土流失威胁,保持了区域内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与平衡性。(1)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对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在水土保持中应用生态修复技术,能够对植被的生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提高区域内的植被覆盖率,增强区域内的土壤肥力,使得土壤的蓄水能力大大提高,降低水土流失的发生概率 。水利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经济社会中的防洪、发电与蓄水、灌溉等需求,对于地表水、地下水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而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维持区域内自然生态的平衡,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2)促进相关行业提高生产利润和效率。水利工程,一般是指将处在自然环境中的水循环系统加以利用,具体实施则依靠人为的控制,但是就我国实际国情来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缺陷,施工工艺和流程不完善,因此就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水土流失,这些问题又会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直接改变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水土流失程度比较严重,会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的安全一环,例如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就会对人们的生产财产安全造成直接的后果。因此针对水利工程中的水土保持采取生态修复技术非常必要,一方面给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是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二、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1)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一方面,一些地区水土含量逐年减少,从而导致了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变小,使得水土保持能力降低,而水土流失最终导致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变小最终消失,土壤内部的存水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导致土壤整体的含水量减少;另一方面,水土流失还会导致河道、水库、湖泊等水利工程泥土淤积严重,蓄水空间量逐步减少,最终,在雨季到来时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对地方的经济造成巨大损失。(2)水利工程整体效益降低。降水会对表层土壤进行反复冲刷,在冲刷过程中大量的泥沙会在水的裹挟下顺着地表径流流向了水塘、河道、水库湖泊之中,最终导致河湖严重淤塞,从而影响了整个水利工程的运转效率。此外,由于泥沙长期在水库中沉积,占据了大量的水库容量,也使得河道、河床位置被迫抬高从而导致水位上涨,最终河流不畅,影响了整个水利工程调蓄防御洪灾的能力,甚至造成严重后果。(3)水文环境严重恶化。由于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冲入库塘、河道之中,导致水体浑浊,同时,水土流失携带的泥沙中也含有大量的垃圾以及农药残留等物质,严重影响了水质,对当地的水文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此外,由于库塘淤积等现象造成了水流不畅,调节能力减弱,最终导致水体自净能力大幅下降,而水环境的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3.1自然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在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自然因素可能会造成生态退化现象,针对由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生态退化情况,要采用自然退化生态修复技术,以达到治理与恢复作用。
比如,针对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盐碱地情况,可以应用化学制剂、挖沟排涝等处理措施 ;而针对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可以结合区域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修建水利工程、引地表水与打井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一些特殊的林业地区,可以采用全年或者季节性禁牧措施,来促进植被的恢复。
3.2 过度垦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
如果在水利工程周边区域内存在过度垦殖的情况,针对此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现象,在水土保持方面需采用过度垦殖生态修复技术。在国家的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25°以上的坡耕地要全部退耕还林,严禁农田的过度开垦,保持区域内的生态植被 ;而针对 15°以下的坡地,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与相关林业部门等合作,根据近水、近路、近村的原则,实施坡改梯。如果在水利工程周边地区存在樵采所造成的生态退化现象,需采用封山育林的措施,而封闭时间需结合区域内生态系统的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来确定。
3.3 合理制定修复计划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人口基数也非常庞大,每个地区内的水域情况也有所差异,对于水土流失情况,地区与地区之间也有明显的区别。所以,应结合本地区内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制定修复计划,将区域内的特点与修复技术进行结合,确保修复计划设计与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因为水土流失种类有所区别,应遵循因地制宜的策略,采用针对性措施。在生态修复技术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应合理引入科学技术手段,按照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治理措施具有的价值与作用,将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进行结合,使其能够发挥出各自不同的作用与优势,建立层次性分明的生态系统,以此促进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的和谐发展。
3.4 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大多数水利工程都为临水修建,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会造成更为严重的水质恶化、生态失衡现象。因此,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河流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措施,应用此种水土保持措施,大大降低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河流生态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促进河流形态的多样化,使得在水利工程项目中,河流纵向连续性与横向连通性能够及时恢复。比如,在河流水利工程区域内,可以构建主河槽与护堤地所形成的复合断面形态,设置马道,在必要条件下,可以建立季节性河道。在河流的护岸地方,可以设置生态混凝土等防护结构,充分加强对各类天然材、植物护坡等的应用,恢复河流的生态系统,保持河流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此外,在一些水利工程的河流区域内,还可以进行生物隔离带的设置,发挥该隔离带的作用,减轻河流污染,为水生生物等提供一定的营养源。
3.5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管体系
为了实现生态修复的目的,提高生态修复技术的实际运用水平,应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水土保持监管体系,使水土保持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实际工作中,应做好主干河流的检测工 作,提高检测力度,完善监管网络的建设。同时,应在相关政策支持下,深化水利工程改革制度,研究建立高效的监测平台,切实提高工作效率。监管体系必须包含多方面内容,比如,水土质量、植物情况、年平均降水量以及温度等,以此提高监管的质量。此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奖惩激励制度,杜绝出现监督不到位等情况。
结 语:
总而言之,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使生态修复的效果更加明显,从而使生态修复的优化价值得以体现出来,最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桂云,张国禹,吴笛.生态修复技术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中的有效运用[J].绿色环保建材 ,2019,(10):219.
[2]李力.简论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J].吉林农业 ,2019,(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