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反思(一)

发表时间:2020/12/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3期   作者:陈晓奕
[导读]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我们需要再次回归到课程性质本身对教师综合能力、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的基本要求上来,清醒的认识上述两方面现阶段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差距,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广东东软学院  广东佛山  528200
        摘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并取得一定效果的同时,我们需要再次回归到课程性质本身对教师综合能力、对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的基本要求上来,清醒的认识上述两方面现阶段存在并将长期存在的差距,并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个要求
        一直以来,高校开设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常被冠以“水课”的头衔。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更是因其枯燥的理论而失去学生的青睐。这也让各阶段的任课老师在进行《原理》教学时,不断的进行思考到底要如何上出一门让学生课上喜欢听、课下主动思考的《原理》课。任课教师们从自身出发、不断提升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广泛搜集各领域的与学生有共同语言的生动的实践案例,一次次革新实践课程的方案设计,为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把头抬起来、把眼睛看向讲台、把思想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经过不断的探索,每年的教学改革都会取得一些积极地成果,这是积极的一面。但是,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践课堂都能感受到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在此,我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一、课程性质对教师队伍综合能力的要求
        高校开设的四门政治理论课中,《原理》是“集科学认识功能和价值导向功能于一体,它是科学理论与意识形态的辩证统一,是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原理》的课程性质是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这对《原理》课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提出了高标准,要求教师队伍既要坚定不移地信仰马克思主义和树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全局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为此,首先要求任课教师“信马”,是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者,并有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终身的信念,怀着对人类社会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愿景;其次,要求任课教师“懂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较高水平的理解,能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博大精深又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
        通过现阶段的课堂教学效果,能观察到任课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距离课程性质的高标准还是有一定差距。第一,从教师自身的研究方向上看,我校担任《原理》课教学任务的老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专业出身的只有一位老师,其他老师的研究方向有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史等。从教师队伍的构成来看,我校的师资力量还是较为薄弱的,指望任课教师科研促进教学是很难实现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明显的是,各位任课教师在讲解理论课程时,往往对哲学部分讲解的过于细致,占用的篇幅和精力较多。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的讲解只是停留在简单化的理论讲解,共产主义社会的内容甚至一带而过。同样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却遭受了“不平等”的待遇,这是极需重视的。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门非常重视实践的理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进程中,也是不断的和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丰富发展。今年是深圳特区设立的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也谈到要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的高度。但是,学校的四方围墙将理论和实践分开了。大部分老师从上学到工作一直都在校园里,鲜少有走出校园亲身实践的机会,我们的认识多是来自于书本的间接经验获取,这也就造成我们在课堂上和学生讲解理论时,要么纯讲理论比较枯燥,要么就是案例不够生动。

造成这样局面的原因,确实是工作条件的局限,教师的实践活动多是发生在课堂上的传道受业解惑、或是冷板凳上做学术,确实没有什么机会亲身实践。
        二、课程性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的要求
        我们学校目前《原理》课的教学现状绝不是个例,应该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中。这个状况就是任课教师在台上慷慨激昂的讲解,台下的学生神色各异,难以琢磨。在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唯一一门学生反应稍好点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我们把这种现象归结于两方面,一是学生本体因素,《基础》课面向大一新生,他们还保持着高中生听课学习的方式,尚未被大学学习方式和风气所改变;二是课程内容因素,《基础》课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很强,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大一刚入学的新生在思想上规划一条正确的道路。作为《原理》课的任课教师,由此反思一下,在教学过程中的要通过何种方式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问题。
        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综合的结果。从课程内容角度看,《原理》是一门纯理论的知识学习过程,比如在学习辩证法三大规律时,者必须把理论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时间过程中去讲解,古今中外的案例对学生的知识面也有了一定要求,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将理论联系实际,可见学生在学习和理解中难度很大。教学中对于辩证法总观点和总特征即联系和发展时,我们积极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这些都是非常抽象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最初的学习中学生或许带有好奇心来听课,但走进课堂后,当教师没办法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当学生无法将课堂上的学习和课下的生活迅速结合,无法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效益时,又因为人的意识有社会历史性,他们也不能从长远上看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益处,便不再重视这门课了。反思一下,这也是时代的非正向引导结果。在当下社会中,那些能创造效益的理工科专业纷纷成为各大高校的热门,而作为“智慧之学”的哲学却备受冷落。学生们更重视的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然科学,忽视了创造精神财富的社会科学,此种现在让人痛心。
        从学生队伍来看,现在学生整体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都下降了。各大高校都在纷纷扩招,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是学生整体素质降低了。学生们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远超于思政课,入党的学生也多是把思政课作为一门工具,并没有真正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崇高信仰。
        从任课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来看,《原理》课是大学二年级全体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课,我们就必然要面对着不同年龄、面对着不同专业的学生。思政课的老师因为长年对理论的探究和思考,理性思考的模式也渐渐影响到我们的沟通方式,变得刻板、沉闷。这让我们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从说话方式、思考惯性、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伴随着和学生年龄的差距越来越大,这种不同的状况如果始终一成不变,师生之间的沟通联系会越来越少,直至消失。
        以上,从课程性质、功能出发对教师、学生、教学等角度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出现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王正明.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51.
        [2]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5.
        作者简介
        陈晓奕(1992.11-),女,汉,安徽滁州,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