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甚或颠覆着众多行业的发展,而人才始终各行业能够创新且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建筑行业涉及到多主体、多专业、多环节,在新兴技术驱动下,需要更多新型复合型人才形成价值创造“源泉”,因此,如何基于创新价值理念形成建筑人才动态服务培养机制是亟待需要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建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价值理念
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提法由此产生。此后,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2020年开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可以说,从一开始,“新基建”这一概念便与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紧密相连。政府工作报告从更宽阔、更长远的视角来阐述“新基建”的“新”,认为不仅包括“新兴产业”的“新”,只要能够激发出基建领域的新增长点,都能够被纳入“新基建”的范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更多地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人力资本创新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也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方式指在特定社会条件下针对预设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和运行方式,是融入静态教育教学要素与动态过程后所形成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周宝荣,2020)。该人才培养方式的界定明确了外在环境的重大影响,并强调与内部人才培养资源的一致性,因此创新至关重要。
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深刻转换,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特征的新经济从根本上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要求。李明慧和曾绍玮(2020)认为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大量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作为发展动力。李宏俭(2013)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与创新实践的思考,通过校企合作强化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的专业化发展。周军和潘立勇(2015)从教学微观层面指出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需从创新思维培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多样化、实践教学和多元化教学评价五个维度思考。陈秋琴(2016)从实际中的国际远程教育视角探讨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架构,提出专业教育与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施工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吴国雄等学者(2018)针对装配式建筑发展需求,指出应依此为契机从供给侧改革思路以深化教育教学,强化专业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可见,众多学者尝试用创新的视角去探讨建筑人才的培养,但很少立于行业甚或产业更大视角和生态的观点进行剖析研究,本论文尝试从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中,依据数据价值的分析和挖掘,探索人才动态服务培养机制。用数据流打通建造业人才的基础配置和动态配置,促使人才成为保障新一轮工业革命发展最根本和最持久的动力,需要综合考虑人才引进制度、职业再教育、人才社会保障、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1.人才引进制度:高技能人才缺失及人才结构不合理会制约人才红利优势的发挥,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阻力。人才引进制度的关键是灵活,因为人无完人,重要的是将人嵌入至合适的位置,激发最大的价值创造。
而人才引进的前提是对人才的有效识别和价值判断。新兴数字技术下,数据的联通和流动使得对人的价值判断成为可能,人力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则会从根本上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思路和脉络。
2.职业再教育:没有什么技能可以一劳永逸,人的职业化教育虽然赋予了某些特别技术和方法,但关键的是可以通过职业再教育实习契合产业发展的趋势并促成人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人才资源在产业发展中释放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
3.人才社会保障:人才的稳定性是人才社会保障应该关注的重点,而人才的稳定应该是动态的稳定。显性和隐性的绩效结果综合对人才的流动有很大的导向性,通过人才社会保障构建人才增加的契机和淘汰的方式,从而筛选留住价值持续创造的人才,是重要的落脚点。
4.人才评价体系:人才评价体系对人的成长和产业体系的发展具有很强的能动作用,因此评价体系的设置从时间上看需考量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不同评价标准,从空间上看,需形成结合地域产业发展特色和趋势的评价标准,总体而言应该是富有动态、弹性的方式。以市场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强调并不是因为有科研成果才推动科技创新,而是市场需求推动了科技创新,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选择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以此为人才评价体系的基准。
5.人才教育培养体系:重视人才教育培养是最基础的人力资本投资,且全方位教育体系对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具有长期效应。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高等基础研究和高等职业应用研究,有助于分门别类地培养大量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这将会为建筑行业的发展积累丰富的存量人才资源。而新兴数字技术的发展应可以构建人才“价值池”,并形成对人才的有效识别和匹配,从而最优化人才资源。另一方面,新兴技术驱动下的建筑行业发展日新月异,建筑的全产业链发展需要更多复合式人才的加入,因此职业化的深度再教育可以形成人才的综合性、持续性提升,从而有助于形成更多的增量人才。
因此,依据数据价值实现对人才价值的识别、分析、挖掘,形成有效的人才资源配置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社会到产业、行业各环节的协同和协调,形成持续的发展动能。
参考文献
[1]周宝荣.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价值指向与现实进路[J/OL].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44-150[2020-10-21].https://doi. org/10.16366/j.cnki.1000-2359.2020.05.020.
[2]李明慧,曾绍玮.基于“新经济”发展的高职“新工科”建设路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09):236-241+247.
[3]吴国雄,苟寒梅,董莉莉,王维.对接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32):25-28.
[4]陈秋琴.建筑施工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88-90.
[5]周军,潘立勇.高校建筑学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 (06):130-131.
[6]李宏俭.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 (3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