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 刘玉萍

发表时间:2020/12/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刘玉萍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在建筑结构中,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保障建筑项目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合理性。
        江苏中甲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在建筑结构中,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以保障建筑项目的安全性、适用性和合理性。为此,主要以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为研究对象,从抗震设计的关键意义出发,围绕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某些具体问题做出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
        引言
        建筑企业必须对抗震设计引起高度的重视,要认识到抗震设计所针对的不仅仅是地震多发地区,而是每个建筑物设计过程当中都需要注重的。设计复杂程度的提升可能会带来质量与刚度的不均衡,这种类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相对更弱,在面对强力的震动时大概率发生断裂或扭转问题,导致建筑主体产生严重的损坏。建筑结构的整体布局也是影响工程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案例显示不规则或不对称的建筑结构,在面对强震动时,发生扭转或断裂的概率更高。
        1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设计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国国土范围内易发生地震灾害的地质很多,常常会发生一些小震级的地震,但不能因为地震等级小而选择忽视,地震是属于一种较为常见但破坏力极大的自然灾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且危害大,随机性强,不易察觉,如果建筑工程不具备抗震性必然会难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正因如此,国家制定了抗震设防三个水准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依据这一要求,我国建筑设计行业重点进行了建筑工程结构抗震性的研究和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建筑工程项目的抗震设计与抗震技术不断进步,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很高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震的危害。目前我国对地震规律性认识还很不足,随着科学水平和经济的发展,依据现有资料和经验,仍需要不断的努力研究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性,各个地区制定相应的设防标准。而现代人们经济收入不断增长,对居住环境和建筑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升,这为建筑工程项目抗震性设计带来了很多难题,而如何有效避免地震灾害所带来的的影响,必须要最大可能进行抗震技术层面的积极研究,以期能够满足人们生活质量需求的同时提高建筑的抗震水平。
        2建筑抗震设计原则
        要使建筑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首先建筑结构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结构设计的科学性和整体性,从建筑结构特点的角度出发,严格遵循有关的抗震设计要求,来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目前大部分国家对建筑抗震结构的要求是,发生小级地震时,建筑各方面能够维持原样,不受影响。在发生中级地震时,建筑结构即使受到外力作用而出现损毁的情况,也能够通过后期的维修而恢复原状。而当高级地震来临,要求建筑整体结构不受到破坏,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坍塌倾倒。我国建筑施工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但在抗震结构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要积极吸纳、融合国外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在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中,既要保障结构整体的科学合理,又要有效强化结构的抗震性能,使得结构设计符合要求。目前在建筑行业中,有几点受到普遍认可的抗震设计原则,分别是:首先,要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确保建筑结构设计满足行业要求。在设计过程中,监管部门要发挥监督作用。对建筑结构设计方案进行审查,对所有部分结构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其次,目前常用的抗震技术较多,而且各有各的特点和优势,设计人员在确定抗震技术时,要保障技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且贴合建筑设计要求,适用于本工程。做好前期准备,地质考察工作要落实到位。结合工程施工地基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抗震技术。最后,建筑设计和结构抗震设计两者可能存在一些矛盾,工作人员要对这些矛盾引起重视,采取有效的手段来实现建筑设计和结构抗震设计的融合性,以免在后续施工中出现不必要的麻烦。


        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具体抗震问题分析
        3.1严谨选择建筑场地和地基类型
        建筑物所处的地质条件以及地基的质量对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的影响是直接且关键的,建筑场地和地基类型的选择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基础要素。在敲定选择之前,首先要对所处区域的震动情况和强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掌握区域内的地质情况。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且全面的基础上分析目标场地开展建筑工程的可行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建筑物的抗震水平有清晰明确的评估和认知,在设计阶段对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便于建筑物抗震理念的表达。如果评估结果显示目标场地不适合开展建筑工程,开发单位应当尽可能的转变建设地点,如果建设地点已经无法改变,就要通过技术手段或设计方法提高建筑物的应对能力。
        3.2选用合适的地基材料
        地基是建筑物保持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进行地基设计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高性能的抗震材料,对地基进行特殊处理,以此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普通建筑物在进行地基建设的时候,所使用的原料主要是沙石以及粘土,而抗震建筑地基建设过程当中会使用一些新型的原料,比如说沥青,它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拥有良好的隔震效果。
        3.3合理计算建筑结构参数
        在针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进行具体方案落实和设计的时候,要与实际情况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保证抗震设计方案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对实际进行综合考虑后可以看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本身具有比较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所以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与其相符和的参数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保证参数的准确性和有效。一般情况下,在刚刚开始的时候,需要对地震灾害进行科学合理的模拟试验,通过模拟可以对地震出现以后造成的损失进行合理计算。根据这些损失计算结果,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应急设计方案,并且将这些方案落实到实处,体现在各个环节当中,真正为地震灾害提供有效的保障作用。
        3.4注重建筑结构水平和垂直布局的设计增强结构稳定性
        在建筑的结构设计当中,其水平、垂直布局是否合理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建筑结构中的承重墙部分,其水平面和垂直面的位移是决定建筑抗震性的关键,设计时水平向垂直向的墙尽量布置均匀,使其两个方向的位移相当,为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在实际的设计当中必须要加强对结构布局的合理化设计。施工时要利用现代先进设备仪器进行结构水平、垂直的精确测量,确保墙体的水平、垂直构建的平整性,按照建筑设计的标准要求进行刚度、质量的科学设计,确保建筑重心靠近底部,尤其要防止出现建筑结构上重下轻的情况。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地震属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同时具备了很强的不可预估性,一旦有地震灾害产生,将会对建筑以及民众的个人安全、财产安全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可以有效降低地震的影响程度,结构工程师在建筑抗震设计时,要注意多学习多思考多总结,从结构概念到结构构件布置都有清晰的理解,如此才可以将建筑的抗震设计落实到实际工程项目中,并以此来确保设计质量得到提升,增强建设物的抗震能力,防止因为地震而造成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辛桂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对抗震问题的分析[J].绿色环保建材,2018(4):88.
        [2]黄元元.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与解决办法[J].建材与装饰,2018(11):102–103.
        [3]舒林,谭继可,贾善坡.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实例[J].建筑技术,2016,47(4):371–3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