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代机遇 服务发展大局加快向城市综合运营商转型发展

发表时间:2020/12/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贾健
[导读] 摘要: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深度冲击世界秩序和全球化进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
        成都天府产城投资运营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深度冲击世界秩序和全球化进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统揽全局,亲自谋划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构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四川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系统回答了四川“怎么看”“怎么干”等重大问题。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讨论了《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为新时代成都把握时代机遇、提升战略地位、释放空间能级、加快转型发展凝聚了广泛共识、作出了系统部署。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和准确把握省市全会精神,勇担国企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在助推成都融入“双循环”、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夺取“双胜利”中展现担当、贡献力量。笔者立足自身国企工作实际,从深刻把握时代机遇、积极服务发展大局,加快向城市综合运营商转型发展方面作了简要思考。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综合运营商;片区综合开发;国企转型发展
        一、聚焦国家战略考量,着力强思想、抓机遇,提升发展势能
        2016年—2019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达20.8%,而川渝两地占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就达34.2%。2019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7万亿元,其中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成渝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经济总量的4.1%。成渝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循环和产业梯度分工的重要组成,具备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的潜力。中央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赋予“一极两中心两地”的目标定位,打造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的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第四极”,为成都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成渝共建国家新兴极核的时代机遇,是成都全面增强极核辐射带动能力、向世界城市迈进的历史机遇,也是国企加快转型发展的重要契机。我们必须在成都大势演进和全局变革中找准切入点、着力点。抓住成渝产业圈互联协作,促使成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新机遇,聚焦成德眉资“三区三带”共建产业协作带、构建开放型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围绕“5+5+1”产业布局,紧扣“产品赋能、场景营城”,更好地发挥国有企业“四梁八柱”作用。一是突出抓好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和新经济项目投资;二是持续推动“东进”片区综合开发和产业功能区重点项目建设提速提效;三是加速打造产业投资基金群和提升企业融资能力。尤其是坚定以产业功能区构筑细分领域的生态优势,以科创空间构建主导产业的动力源泉,持续做强增长极和动力源。依托成都天府新机场、国际铁路港经开区等临空、临港经济产业带,继续深化与“两区一城”的联动合作;秉持“人城产”逻辑和“职住平衡”原则,以生产、生活、生态融合适宜的产业生态圈理念,全力推进产业功能区重大项目及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为成都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贡献国企力量。
        二、聚焦城市综合运营,着力提质效、求突破,厚植发展动能
        片区综合开发是成都学习借鉴世界先发城市经验,着眼全局和长远,致力于解决“大城市病”,破除“点状扩散、圈层发展”旧式、形成“多中心、网络化”空间格局,贯彻落实公园城市理念,推动职住平衡、产城相融的有益尝试。我们要探索构建集投融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招商运营一体的城市片区开发模式,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商业化逻辑”,通过“管委会+专业公司”共建未来新城,共享城市长期发展带来的红利,真正实现“传统项目公司向城市综合运营商”的重大转变。
        (一)高水平夯实要素保障,提升片区支撑能力。
        一是优化片区运营机制。加强与属地政府及管委会的沟通协调,明晰开发空间和权责边界、优化资源配置和共享机制,科学编制片区滚动开发方案,分区域、分时序同步推进片区开发,促进营城投产平衡,明确片区主体地位。二是坚持以产出为导向。全力建设一批在建项目,加快推动一批新建项目,积极拓展一批储备项目,坚持“亩产论英雄”,力争加快形成吸引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企业入驻的承载能力。三是强化资金要素保障。抢抓政策红利期,加强政银企联动协作,积极争取国开行和政府专项债等大额度、低成本、长周期的政策性贷款。
        (二)高标准提升规划设计,优化片区功能布局。
        一是明晰产业定位。围绕相应产业生态圈战略定位和产业功能区产业规划,依托国际铁路港、天府国际机场等临港、临空辐射带动能力,持续优化完善产业定位,形成错位协同、内生外链的发展态势。二是优化空间布局。

从区域城市、产业功能区、新型城镇和公园社区为载体的四级城市体系结构出发,借鉴新加坡新镇模式,邀请国际知名规划团队共同参与片区城市设计,精准预测人口规模,科学规划产业功能、城市配套、生态居住配比,共享配置公共服务资源。社区间通过巴士环线、有轨电车等进行串联,社区内以步行+骑行方式打造15分钟慢行生活圈,打造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空间。三是构筑城市形态。突出“山水定城、显山露水”,遵循原有地貌特征,因地制宜打造地标高点,形成开阔的滨江望山视野,营造动静结合、起伏灵动的城市天际线。依托山水秀美景观塑造反映地域特色的“新中式”“新川派”建筑风貌。坚持以人为本和“景区化、景观化、可进入、可参与”理念,构筑多级城市公园绿化系统,力争做到居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将未来之城与公园城市有机结合,创新诠释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
        (三)高质量推动招商运营,激发片区发展活力。
        采取轻重资产运营并举方式,通过优化投资模式、构筑开放平台等方式,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运营能力。疫情倒逼产业布局调整和供应链方式变革,以我市项目招引攻坚行动为契机,聚焦主导产业,瞄准“六类500强”研究、评估,动态更新“两图一表”,强化针对性招商;探索“产业+基金”联动模式,实现以资本招项目,以资本引产业,密切跟踪行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力争产业集群项目落地落实;精准开展企业对接,加强与国内外专业运营机构合作,探索成立轻资产运营公司,提升综合招商运营能力,为片区场景营造蓄势助力;持续深化与深业集团等企业合作,夯实“产业项目导入+产业载体建设+产业综合运营”协同联动发展机制,为片区构筑发展新动能。
        三、聚焦改革创新提能,着力找差距、补短板,释放发展潜能
        近年来,各片区开发主体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以挑重担、作贡献、起示范为总基调,全力提速重点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更多投资实物量。但对标深投控等先进企业,在践行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方面、推进二、三级公司市场化运营、更好地服务省市工作全局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一是思想认识还需提升。面对“两个大局”历史交汇处,就如何将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融入片区综合开发,提升片区开发主体“主人翁”意识上还勤学善谋和创造力行。二是核心竞争还需加强。片区开发主体要遵循“片区滚动开发、短项目长平衡”理念,在加快做强综合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构筑发展新动能上还需下功夫做文章;三是改革创新还需深化。片区开发主体作为市属国企未来转型发展“先手棋”,要突出对标先进补短板、突出创新赋能提效率、突出内控管理降风险,在打好深化改革“组合拳”让机制活起来、发展动力强起来方面还需着力。重点要做好强内力、聚外力、激活力:
        (一)以新发展理念统揽工作全局,全面提升勤学善谋能力,校准“定盘星”。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以求解思维和办成理念厘清工作思路,找准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脉络。城市发展模式从“产城人”向“人城产”转变,回归到了“人”的生活本源,要进一步提升片区主体“主人翁”意识,持续在创新赋能、协调共生、绿色宜居、开放共赢、人本共享方面创造力行,力争通过营城聚人、规划布局、产业赋能将新发展理念转化为城市建设发展的生动实践。充分挖掘片区周边现有产业优势、依山傍水地理优势、风土人情文化优势,在构筑幸福宜居的美丽家园、绘制共享融通的城市空间、营造创新赋能的产业生态上善作善成,力争将片区打造成园城相融、产城共兴、多元场景汇集的未来之城形态。
        (二)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提升专业运作能力,汇聚“正能量”。一方面,成都国企产权结构单一的特点仍较明显,混概率远低于上海的70%、深圳的75%。要借势借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主动寻求与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领军企业战略合作,加强项目包装策划,联合中央和地方实力企业,推动单一的项目合作向全方位战略合作转变。另一方面,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充分发挥双机场、国际铁路港带来的临空临港辐射带动效应,加快吸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同时,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主动对标对表上海浦东、天津滨海等国家级新区,既疏解老区空间功能,又优化产业经济结构,进而带动城市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除国家级新区外,学习借鉴深圳湾科技生态园、北京中关村东升科技园、苏州工业园等在聚集高端资源、统筹规划布局、专业运营管理、突出生态价值的经验做法,以提升专业能力进一步强实力、提效益。
        (三)以效率为导向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市场经营能力,激发“原动力”。一是突出效率导向,打好深化改革“组合拳”。要坚持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为总揽,以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为抓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提升管理能力,持续加强考评价体系建设,形成各司其职、权责明晰、运作协调、有效制衡的现代公司治理机制。以授权赋能放管结合为抓手,完善分类分级授权体系,实现管理下沉、权力下放,在审批上精简流程、在责任上加压明责。二是加快数字化转型,优化运营管控机制。充分学习借鉴央企等领先企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加快打造各业务板块智慧化整体解决方案,实现财务投资、建设进度、经营指标、招商去化等数据汇集、叠加分析和深度利用,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速工作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风险管控、完善内控体系,形成提升运营管控能力的“百宝箱”。三是强化产业运作,形成资源整合中心。在探索推进引战实现股权多元化的同时,加强兄弟公司间协同联动,聚合风险投资、小微金融、大数据及供应链服务等有效资源,通过投资延伸产业链条、载体夯实产业落地、金融催化产业发展、服务集聚产业要素,突破主业单向发展模式,强化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技术创新链的集成发展优势,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向主业集中,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深度融合,着力构筑开放式资源共享平台,努力践行“一个片区开发公司就是一个城市综合运营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