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助推高质量发展

发表时间:2020/12/15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4期   作者:林杰
[导读] 摘要: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任务,宜兴是无锡乃至苏南地区最大的农业板块,宜兴市美丽乡村建设既可以助推宜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关系到无锡乃至全省的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中共宜兴市委党校  江苏宜兴  214200
        摘要: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了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任务,宜兴是无锡乃至苏南地区最大的农业板块,宜兴市美丽乡村建设既可以助推宜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更关系到无锡乃至全省的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关键词:美丽乡村;助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江苏省围绕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明确提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6个方面的高质量发展任务。为全面落实各项任务,无锡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了《2018年度无锡市市(县)区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实施意见》,明确了年度考核的6大类60项共性指标和2项个性指标。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高质量发展指标考核,是对一个地方发展的全方位、综合性检验。“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行政村双车道四级公路覆盖率”、“农村供水入户率”等多项指标直接与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宜兴是无锡地区最大的农业板块,也是苏南地区最大的农业板块,宜兴的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是否达标,不但可以检验宜兴高质量发展水平,也关系到无锡乃至全省的高质量发展成果。
        宜兴地貌多样、资源丰富,为打造美丽乡村提供了绝佳条件。按照《关于“陶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注重因村制宜、彰显特色,通过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严格区分山区、渎区、圩区三大板块,注重留下乡村味道、彰显生态特色、展现人文魅力,形成了“村村有特色、个个有看头”的格局。2017年宜兴市成功荣获“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称号,宜兴市湖氵父镇张阳村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无锡市首批美丽乡村示范村评选活动中,张渚镇南门村、西渚镇白塔村、徐舍镇美栖村、湖㳇镇张阳村成功入围,成为无锡地区入围数最多的板块。
        今后宜兴市要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村级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促进农村环境更优美、农村特色更鲜明、公共服务更完善、农民生活更富裕,到2022年,打造15个无锡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30个无锡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3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示范村、15个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努力使美丽乡村建设成为推动宜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强村富民夯实美丽乡村发展基础,助推经济发展高质量
        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多措并举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宜兴市坚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提升行动,加快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发展向高端高质高效迈进。
        (一)培育发展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经济必须靠产业,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从宜兴实际出发,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有优势、有潜力、能成长的特色产业,持续调优农业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五年内形成5个(稻米产业、蔬菜产业、渔业产业、竹产业、休闲观光农业)年产10亿元的特色产业,完善涉农产业体系,利用“生态+”“互联网+”等模式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田园融合体”,为此宜兴市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百企建百园”工程的实施意见》,计划从今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在全市新建(扩建)50个以上现代农业园区或“园中园”,力争使我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走在无锡乃至全省前列。
        (二)培育特色品牌。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经济必须靠特色品牌,形成一批具有宜兴地域特色和品牌竞争力的农业地理标志品牌。要加快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推进“三品一标”建设,加大品牌推广力度,努力把宜兴茶叶、百合、大米、大闸蟹等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为区域知名的响亮品牌。充分挖掘利用特色优势、注重植入生态、绿色、乡愁、田园、文化等元素,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丁蜀镇重点实施紫砂文化、陶瓷文化与旅游业深度对接,大力发展紫砂和陶瓷体验旅游;宜南山区打造集旅游、文化、赏玩、园艺、营销等于一体的世界盆景主题公园和竹茶主题文化展馆,积极推出温泉保健、茶疗养生、禅修养心等主题产品;沿太湖渎区可成片规划开发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挖掘和传承具有宜兴特色的沿太湖农副产品、现代农业文化;西部圩区依托花田花海,打造更多更优的农田景观。
        (三)培育职业农民。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区域性农业生产服务中心,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加强对“土专家”、“田秀才”的关注、培养和使用,通过完善人才举荐方式、建立梯次培养机制、强化职业技能教育、畅通职业发展渠道等方式,加强双创资金扶持,完善以奖代补机制,造就一支带领技艺传承、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民间技艺技能人才队伍,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奠定更为坚实的人才基础。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促增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宜南山区各镇要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保护的东风,积极发展“绿”产业,不仅可以使村庄环境出落得越发山清水秀,更可以让村民通过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观光等走上富裕路。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同时,要通过积极引导广大涉农单位创新种养、销售模式来加快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二、环境整治打造美丽乡村宜居家园,助推生态环境高质量
        美丽乡村建设要在乡村经济发展基础上建设和谐宜居美丽乡村,将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在环境整治中,宜兴要坚守生态红线,积极开展长效管理,注重针对不同村庄、区域分类指导,提出不同的建设方案,最大限度地放大亮点,争创特色。
        (一)坚持规划引领,彰显特色风貌。


要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好村庄整治规划,科学合理排定项目建设规划。在各类规划编制修订中避免重复和冲突,充分体现生态性、特色性、地域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使平原圩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临湖渎区更具水乡风韵,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中共宜兴市委宜兴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面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持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形成既富现代气息又有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相融的现代乡村新风貌。
        (二)坚持环境提升,彰显美丽内涵。秀美的农村环境不仅是赏心悦目的外在形象,更是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今年是宜兴全面启动“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的实施之年,也是“263”专项行动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宜兴市将围绕“二减六治三提升”环保专项行动,用两年时间实现“城镇污水应纳尽纳、农村污水治理全覆盖”,继续推进畜禽及围网养殖整治,河道清淤等工作,推动入湖河道水质持续改善;不断提高固危废处理能力,健全完善市镇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以环境综合治理为主线,全力实施“绿色护航、环境达标、环境守卫、生态创建”四大工程,不断完善生态保护机制,落实环境治理要求,改善环境综合质量,努力建设全省一流的生态保护引领区。持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确保2019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2020年全面消除黑臭水体,3年内实现所有行政村、规模较大自然村的独立式、水冲式公厕全覆盖,到2022年全市规划发展村庄实现整治提升全覆盖。
        三、乡风文明铸就美丽乡村发展灵魂,助推文化建设高质量
        文化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宜兴市大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提高村民文化素质,丰富文化生活,繁荣乡村文化,加快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通过实践,宜兴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文明乡风沐农家——家园守护行动”为抓手,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宜兴模式”,培育了90个乡风文明特色村。目前宜兴已启动新一轮“一村一文化”三年行动计划,新计划除了每年培育20个特色村庄、打造2个以上乡风文明示范村外,还将从智慧村镇建设、移风易俗等方面着手,致力打造“升级版”宜兴乡村文化品牌,助推文化建设高质量。
        (一)彰显美丽乡村传统文化。宜兴历史悠久,有七千多年的制陶史和两千多年的建城史,是享誉中外的“中国陶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美丽乡村建设要以历史文化为媒,积极促进文化传统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融合,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和保护名人旧居、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具有浓厚传统色彩和历史特色的村容村貌。在优化美化村庄人居环境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现代文明,建成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二)彰显美丽乡村文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要深化“一村一文化文明沐农家”活动,每年新培育20个乡风文明特色村、10个乡风文明示范村,2020年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100%,全面普及15分钟文体生活圈。鼓励农民参与各类文艺汇演和文艺活动,每年组织各类文艺下乡公益活动500场以上。到2022年,全市乡风文明特色村覆盖率达到85%以上,每镇建有2个以上乡风文明示范村。
        四、城乡一体完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助推城乡建设高质量
        宜兴地域面积三分之二为农业,人口50%在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短板”也在农村。宜兴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的骨架和纽带,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管理向农村辐射。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农村公路、供电、供水、供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一)探索创新公用事业建设管理新模式。根据《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规划要求,宜兴市基础设施建设将围绕基础设施供应系统、城市安全防护系统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公用事业建设管理新模式。在基础设施供应系统上,以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供电工程、燃气工程、环卫工程为建设重点。其中,给水方面,将实现市域供水普及率100%,52个旅游景区直饮水供水覆盖率100%,实现由横山水库、油车水库、桃花水库和6个山涧优质水源联合调度供水;排水方面,将实现中心城区污水管网覆盖率100%,中心城区及镇区污水以集中处理为主,农村污水以分散处理为主;供电方面,将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市域规划61座110千伏共用变;燃气方面,将以天然气为主气源,保障管道天然气双气源供应;环卫方面,将实现分类规范化、处理无害化。
        (二)建立畅通便捷、安全优质的农村公路运行体系。根据《宜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到2022年宜兴要累计新建改建镇村道路600公里、农村桥梁150座。要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完善镇村布局与农村公路规划、农村客货运输服务体系等方面规划。加快推进农路提档升级工程,2018-2020年期间,每年完成150公里镇村道路和25座农村危桥改造计划,并同步做好道路沿线绿化、安保等相关设施;在基本完成农村公路安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对集镇、学校、集中居住点等路段的隐患进行专项治理,确保重点路段标志标线设置率达到100%;组合开发农村公路与农村产业基地、旅游景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等产业项目,完善农村公路绿道、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慢行交通体系,结合“美丽乡村”、“特色田园乡村”等建设活动,深化“美丽乡村路”创建内容和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路。
        参考文献
        [1]《宜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
        [2]《中共宜兴市委宜兴市人民政府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3]《宜兴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