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预设,聚焦生成

发表时间:2020/12/15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9期   作者:薛金明
[导读] 本学期要网上晒课,我选择了专题复习课《二次函数中的三角形面积》,教学内容是通过探究获得求三角形面积的新公式:S=水平宽铅锤高,来计算二次函数图像中的三角形面积。

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学      薛金明    214196

        一、案例呈现
        

        按照预设,稍微观察就可以发现△DBC的水平宽就是外侧两点C、B之间的水平距离,过点D做DE‖y轴铅锤高DE也有了,然后带带公式就可以将面积求出来了。
        可谁知,问题和图形出示了以后,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过点C作直线CE‖x轴,交DB于E,如图2。我一愣,这群学生怎么不按常规出牌呀,这样添辅助线,谁是“水平宽”、谁是“铅锤高”,怎么求面积啊?我马上就跟学生说:“你们看啊,我们要按水平方向找‘宽’,竖直方向找‘高’才行,你们的方法‘水平宽’、‘铅锤高’不好算是不是”。学生听了我的话看看图,连说是是是,我再暗示他们哪两个点的水平距离好确定,学生马上看出来了,说用C、B两点定水平宽,铅锤高应该是过点D做铅垂线与直线BC的交点得DE,我再强调了一下,你们看直线BC的解析式很容易求出来,对于求点E的坐标也很方便,所以应该这样求,学生心领神会,很快把这题做出来了。


        我大呼一口气,幸亏没耽误多少时间,赶紧进行下一个环节,重头戏还在后面呢,重点是用新公式解决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和特殊值问题,好在后面很顺利,同学们配合的比较好,到下课的时候我已经忘记了在前面发生的“意外”,对自己的备课和上课很满意。
        正式录像的时候,虽然上一个班的小“意外”在我脑子里闪过了一下,但我相信这是我自己教的班级,我的学生思维和我的预设不会差的,于是我胜券在握的走进了录像课。果然,同学们很卖力,提问回答配合得自然流畅,课堂气氛一直好。很快就到了公式的练习环节,我满怀期望,希望他们按照我的预设直接找到“水平宽”、“铅锤高”,不要节外生枝。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这些学生看到图像考虑也没考虑,直接就说过点C做平行于x轴的直线。我一想完了,怎么自己班的学生也这样啊,接下去该怎么办,现在录着像,不可能和上一节课一样把学生“哄”回来,早知道就把前面学生提出的算法好好想想,现在就可以应对自如了。
       

        不过,他们解完这道题目之后,我还是和他们一起对比总结:好好观察图像,结合点坐标的特点,我们可以直接找出“水平宽”、“铅锤高”,不需要在动用图形的旋转了;同学们选用的方法虽然在求直线DB解析式时比较繁琐,但是打破了常规,开拓了思维,更值得表扬。
        当然,我们在这个练习的环节要比试上课多用了几分钟,但出现了“意外”我们没有回避,反而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增进了学生对新公式的深入理解,为下面的环节学习注入了动力,最后的录像课也圆满完成了。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在遇到二次函数中求三角形面积的问题时,两个班的采取的方法还是有差别的,录像课的班级就显得灵活的多了。
        二、课后反思
        通过这次晒课,我又重新获得教学的新反思、新成长。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如何分析解题的思路,怎样作铺助线,怎样推理得到结论,或是根据什么公式、法则计算,计算中要注意什么等等,然而学生在分析研究过程中走过什么弯路或是碰过壁,如何修正、调整的,这些经验和体验对于学生来说比求得答案更加重要,对教师来说更是一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本身之外无目的,他就是自己的目的”既强调教育的价值在于教育活动的本身,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不断创新,所谓教育即“生成”便是如此。然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会拘泥于“预设”,轻视“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观点,教师大多采取选择性吸收的态度,当学生的观点符合教师原先教学设计时,教师或大加赞赏,或大做文章;当不符合时,则常会有意回避,或将其强行拉回预设“主题”,尤其对学生那些“突发奇想”。
        事实上,预设和生成都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教学会变得漫无目的,课堂教学难以完成教学目标。而生成往往是学生对教师寻求关注和帮助的一种需要,没有生成,课堂就会失去精彩。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会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有创意的问题,有时学生的分析理解优于教师预先设计的方案,甚至解题过程以及结论优于教师的设计。如果重视这样一些课堂教学中生成的现象,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深化,认知更为全面,体验更为深刻,同时有利于教师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精心设计预设,准确地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适时准确评价,同时教师也要关注生成,接纳生成,理智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巧妙地运用生成,并最终使学生的收获远远超过教师的课前预设。
        总之,在课堂上,我们少一点对课前预设的教学过程关注,多一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少一点对正确答案的追求,多一点对学生错误的关注;少一点对教师理解的愿望,多一点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关注!让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精细挖掘、精心处理教材内容,确立体现学生本质的教学目标,构建体现数学本质的教学内容,运用有效地教学方式,让数学课堂凸显数学的本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