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如何激发学生动手探究创新思维

发表时间:2020/12/15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0年第10期   作者:黎翠玲
[导读] 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探究的步骤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得出结论等过程,利用仪器开展探究实验,在动手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南安小学     黎翠玲

摘要: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探究的步骤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得出结论等过程,利用仪器开展探究实验,在动手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观察与实验  仪器  探究  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新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但有的人认为利用实验仪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就是“动手做”,在没有把握好的情况下,过分地开展活动,每节课都安排了多个实验活动,使整节课学生玩得热热闹闹,高高兴兴,可一节课下来,学生不知道要在“玩”中发现什么,有什么目的,其中包含着什么科学道理,活动之后,学生知识能力上并没有提高,思维没有得以发展真所谓“活动有余、思维不足”。如何利用仪器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创新的科学思维呢?
        一、利用仪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问题的提出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通过有效问题的提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问题的提出最重要是激起学生的兴趣,驱使有好奇心,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要使学生提出有效问题,创设情境是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很多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提出问题,但学生提出过多与探究主题关系不大的问题,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要占用课堂学习时间,这些都会造成教学的低效。当学生过多地提出与探究主题无关的问题时,我们要反思自己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否偏离了探究的轨道,对问题的启发和引导是否到位?以便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学习《溶解》一课时,我用红塘削成一条小鱼,放到水槽中,并将水槽放在投影机上,用玻璃棒轻轻搅拌“小鱼”,让学生观察,结果学生发现“小鱼”越游越小,最后消失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问:“小鱼跑到哪里去了?”这一问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根据生活经验,有些同学就想到了“小鱼是不是溶解了?”。因此,善于创设问题情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他们有效探究的欲望。
        二、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引发实验探究的合理猜想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围绕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自己的猜想、假设,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才会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一种更加求实的精神,并渴望通过实验探究寻求答案。在合理的猜想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点拨这也是一个教师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体现。因此,我们应重视在猜想环节中的引导,实现有效的猜想。如在学习《分离混合物》中分离粳米与面粉的实验,其中有位学生提出这样的猜想:“我把混在一起的米和面粉,放在水里,粳米较重,面粉轻,这样我就把它们分离出来了。”我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方法,并对他说:“这种方法不错。但是,面粉湿了还要再和水分离一次”。又如在分离铁钉和木屑的实验过程中,学生都在大胆尝试自己的想法。有一位男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方法,用火来烧”。


我及时鼓励了这位学生,并启发学生,只要善于观察、动脑思考,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教师同时还应该要让学生尝试说明这些方法的依据,即“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一种异想天开、胡编乱造的活动,应该是“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问题。
        三、以实验指导为主,注重学生亲自动手自主实践
?      探究性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完全放任自流的探究是很难获得有意义的结论的,更不用说探究能力的提高,科学思维的发展了。探究活动在科学课上已经受到重视了学生动手活动的时间也有了,而且有很多时候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很多时候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让学生用于思考,进行思考、动脑的时间少了。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参与活动,或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教师适时,有效的引导,可以把握教学方向,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并使探究实践得到完善。但如果不分主次、时间分配不科学会很容易造成课堂教学低效。因此,把握科学课中重点的探究内容,集中时间重点探究,不要让次要的探究占用过多的时间,选择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我们开展的探究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正所谓做到“一英寸宽,一英里深”。
        例如在教学《鸡蛋保护器》一课中,我让学生学生带着“如何保护好鸡蛋”的问题,观看了降落伞利着陆;碰碰车利用橡胶带减轻车与车之间的撞击;三角架具有稳定性等图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打开学生设计鸡蛋保护器的思路,设计一个“鸡蛋保护器”,结果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有的想出了用泡沫、棉花、报纸、绒布、毛巾等材料,有用纸屑、鸡毛、沙子、木屑等软物垫住,有的做了一个降落伞减慢鸡蛋下降的速度,在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逐步走向成功。所以在开展探究活动前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会“怎样做”,知道科学探究活动是有目的性的研究活动,而不是单纯的玩。
        四、学会交流实验过程,善于在争论中激发创新思维
        有效的交流不单是简单的汇报过程,而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思维的碰撞很容易产生创新的火花。当在交流的环节中出现争论时,有的教师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过早地下了权威般的定论,这样很容易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影响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应该要灵活地调整教学任务,展开有效的交流活动,敏锐地捕捉创新思维,激发科学思维的生成。同时我们教师心中也应该有一把尺,权衡其间的利弊,在预定目标与生成效果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不要扯偏、扯远了。例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交流汇报探究过程与结果的环节时,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用同一个杯子比较出来,有的说用秤比较出来,有的干脆比较几个瓶子的口是否一样大,然后同齐把水倒过来,看那个最快倒完,从而比较出水的多少……接着,我让他们互相评价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引起他们的争论,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创新思维。通过评价争论活动,让学生扩大了知识面,学会了反思,获得新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利用科学仪器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用科学思维方式获取知识,这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动手开展有效的科学探究活动,能避免在科学教学中“动手有余而思维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有效的科学教学,激发学生创新的思维。
参考文献:
1、于彤《值得探究的“科学探究课”》科学时报,2001.9.18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钟启泉?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