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中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研究 黄颖异

发表时间:2020/12/15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9月   作者:黄颖异
[导读]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间存在着认知差异,如果采用相同教学方法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势必出现一些学生跟不上的情况,若是为了照顾认知基础差的学生,又很难符合认知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准确掌握学生间存在的差异,需要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促进其共同进步。

江苏南通如东县曹埠镇饮泉小学  黄颖异

摘要: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间存在着认知差异,如果采用相同教学方法对所有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势必出现一些学生跟不上的情况,若是为了照顾认知基础差的学生,又很难符合认知基础好的学生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应该准确掌握学生间存在的差异,需要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促进其共同进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这样,教师应该遵循学生间的认知差异,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认知差异;心里特征
        认知指的是人认识各种事物的过程,或是人通过感官得知事物后加工其信息的过程。每个人有不同的遗传基因、不同成长环境和不同经历,这将形成各自的认知习惯,即为认知风格或方式,小学生存在的认知差异指的是其在任职风格上存有的差异。由于学生间存在差异,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应充分了解其差异性,并加以运用,以此对教学工作加以设计。教师只有根据认知差异特征来分类,才能够了解学生的具体认知,从而教学中遵循这一差异。
         一、小学生数学认知差异分析
       (一)认知范围
        每位学生在学习数学具备一定心理特征,为了遵循这一特征,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在使学生理解数学学科知识方面,应该提取数学学科特点,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身心发展特征,引导其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同时通过自身的理解来解释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与科学数学不同的是,小学数学是人们定性把握客观世界以及逐渐抽象、定量刻画、概括所形成的理论及方法,其过程定义有着广泛的应用。学校教育目标是通过活学、乐学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这一过程中应使学生掌握相应数学知识,培养其数学思维,并且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通常小学数学认知起点是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而不是逻辑公式与定义[1]。在观察和不完全归纳后能够得出数学定理与法则,通常呈现方式不是严格的证明。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时间、自学、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等能力,虽然学生间存在认知差异,但是要引导其主动学习数学。
       (二)认知水平
        通过相应研究可知,目前大多数小学生认知水平处于感性认识阶段,不具备良好的材料分析、归纳和加工能力,也未完全形成能够适应意义识记的认知结构,通常采用机械记忆的方法来极易,但逐渐转变为抽象思维。小学生具有较为活跃的思维,愿意暴露自己思维过程与结果,其主要根据直观材料来理解新数学知识的抽象概念,一般判断具有片面性和具体性。此外,小学生思维具有片面性和随意性,在表达数学语言时,会出现科学性和准确性差的问题,从而影响其理解和掌握概念。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力强、趣味性强的内容吸引注意力,其在开始思维活动后,意志上将不再需要努力,外界环境能够促进其发散思维。另外小学生天性好动,具有较强好奇心,加上没有良好的思维持久性,数学听讲时断断续续,一些情感会影响其注意力,极易转移个人兴趣点,难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



       (三)认知现状
        当前一些小学生家庭中加强教育,很多学生能够理解父母的辛劳,主动分担家务,具有良好实践动手能力。虽然与初高中生相比不具备良好沟通思维,但是整体上较为懂事,并且在父母教导以及学前教育中受到影响,具有较强学习自信心和驱动力,能够展现出积极学习行为以及良好数学成绩。另外一些学生因为父母工作忙,一些学生多为爷爷奶奶看管,爷爷奶奶为了能向孩子父母有一个好的交代,会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安全,更关注其生活习惯、社会交往和思想交流等方面,这都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认知,在学习中出现认知差异。
        二、遵循学生认知差异的数学教学策略
        在充分掌握学生的认知现状、范围和水平后,教师应进行充分运用,在教学中实现双向互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一个整体,应该加强互动,促进课程发展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创设情境、拓展延伸知识。
       (一)实现生活化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因此教学时应注重生活化。根据学生生活经验、学科特点设计教学,并遵循教学社会性,不应将教学活动限制在教室内。教师可引领学生走出教室,寻找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每个场景和场所都能够作为数学课堂。楼房的面积估测、文具的售卖等都蕴含这一定数学知识和问题。这些生活化的、现实的、富有挑战的、具有趣味性的数学知识符合学生认知,以此遵循其认知开展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观察、推理、验证和交流等能力。
       (二)增强教学趣味性
        学生教学应该将引导作为基本方式,不应只是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讨论、探索、调查、实践、思考等等机会,结合学生特征开展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活动,激发起学习积极性,并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数学学习需要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新实践与合作交流教学应将传授知识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
       (三)创新教学理念
        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重视整体和个别学生间的认知水平发展,这是新型教学理念,符合小学数学教学特点。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应符合全体学生的需求,以此提升其数学核心素养,并使学生通过学习数学,认识到其中的价值,以此达到良好的数学水平,更进一步发展。
        结束语
        小学生具有一定认知差异,数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前,应该充分了解到这些差异,并基于此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遵循学生认知差异进行教学,以此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沈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读与写,2020,17(24):175.
[2]朱卫兴.重视分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新课程,2020,(31):19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