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探究

发表时间:2020/12/15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9月   作者:荣水英
[导读] 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与解读。

山东省宁津县第一实验中学   荣水英 

摘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教师要根据学习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度阅读与解读。从而拓展语文课堂的宽度与深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笔者分析了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具体如下。
关键词:思维;发展;初中语文;阅读;策略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不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
       尽管很多教师会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教师将重心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式,极少注意到思维的拓展和延伸。有一些教师,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但是因为方法不合理,所以效果非常有限,无法起到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1]。
        (二)学生存在思维定势的问题
        思维定势指的是学生被固定阅读方式、阅读心理所影响,无法拓展想象力、思维能力,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一些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和落后,所以导致学生采用固定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和阅读,所以不能对思维和学习方式进行拓展,也不能获得深入的阅读体验。为此,必须要进行改进,摒弃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
        二、基于思维发展的初中语文深度阅读探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初中生的阅读思维包括了多方面的能力,其包括了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拓展性等等。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促使学生在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开展深度阅读,避免学生的思维朝着狭隘和单一化的方向发展。举个例子,在学习七年级课文《秋天》的内容时,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性,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作品《秋天》。再和课文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两篇文章在描写技巧方面的差别、共同点,从而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以激发,打开思维之门。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激活他们的思维独创性,比如在学习七年级课文《天上的街市》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描述一下自己想象中的“天上的街市”,将其写下来。然后再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并且比较自己想象中的天上街市与课文中的天上街市,从而强化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起到激活学生思维的作用。
        (二)对课文进行研读,发散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利用课文中的各种资源和元素,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精研课文的过程中,促使学生抓住课文的不同环节,启发学生的思维。举个例子,在学习七年级课文《爱莲说》时,教师先让学生思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的含义,启发学生对莲的高洁品质进行体会和感悟。同时也将“菊花”、“莲花”、“牡丹”的象征含义拟定为“可发散的点”,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思想感情。


再比如,在学习七年级课文《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选择发散点阶段,询问学生:“游戏结束后,皇帝会怎样处理两个骗子?小男孩和骗子后面会怎样?”不仅如此,学生还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意,想象出了大臣的结局、市民的结局。不但提高了课堂效率,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三)对思路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初中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教师在语文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各方面的讨论,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质疑、思考,形成批判性思维。举个例子,在学习七年级《塞翁失马》的内容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一位学生称:“古代人在处理一些事情时,态度非常淡定。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自我安慰的态度会不会过于阿Q,而且失去一些重要的机遇?”有学生认为是这样,但也有学生持相反的看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而且围绕课文内容,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拓展学生的思路,从而起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作用[2]。
        (四)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师也要围绕课文的内容和中心,进行适当的拓展与延伸,提高学生思维的广阔性。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探究。举个例子,在学习七年级课文《苏州园林》时,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苏州园林的美,掌握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风格。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几个问题:“阅读这篇课文之后,你能总结出苏州园林的特点吗?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苏州园林的?根据我们之前学过的说明方法,思考本文哪些地方采用了说明方法?”通过让学生分成小组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最后再在班上汇报成果。这样一来,便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局限性,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同时也深化了语文阅读和学习的效果。
        (五)多元化解读,打破思维局限性
        为了防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思维定势,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多元化解读,打破思维的局限性。举个例子在学习七年级课文《智子疑邻》的内容时教师可询问学生:“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有学生回答:“判断是非时要听取全面的意见,不要关注意见是什么人说的。”有的学生则说:“亲疏关系会影响人的判断,持有相同意见的人会因为身份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结果。”教师再进行反向提问:“刚才的道理都是从富人的角度得出的,大家能站在邻人的角度思考下吗?”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在给别人提建议时,要考虑和他人的亲疏关系。若是和他人的关系非常好,则可以提出建议。”不但打破了思维定势,而且还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心思想[3]。
        三、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要在基于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课文。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迮锋. 初中语文实现深度阅读教学改革的指导策略浅析[J]. 读写算,2020,(23):115.
[2]赵玉. 指向思维发展的深度阅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课后“1+X”阅读教学实践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2020,(17):43-46.
[3]王春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下),2019,(08):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