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小提琴专业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5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9月   作者:张斌
[导读] 为了满足人们逐步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小提琴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音乐艺术方面的能力。

甘肃兰州歌舞剧院      张斌    730000

摘要:为了满足人们逐步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小提琴专业课程,培养学生在音乐艺术方面的能力。但就当前的专业教学现状来看,我国的小提琴教育仍然有诸多弊端与不足的存在。本文将对其中的一些弊端和不足进行探讨,并借此对小提琴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提出建议,从而为教师更科学的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利保障,促使新时代高校小提琴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取得切实成效。
关键词:高校小提琴教学、人才培养、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高校在各专业的人才培育和储备方面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而国家提出的“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得精神文明的发展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日益丰富。为了满足人们逐步提升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学生在音乐艺术方面的培养,为此开设了诸多相关方面的课程,人们不断提高音乐欣赏水平,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与此同时,也为促进中国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有利时机,其中小提琴专业教学作为一个丰富精神文化的必要课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国际音乐史上,小提琴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一直备受音乐家们的独宠,我国也早在19世纪20年代的民国初年就在学堂音乐教育中引入了小提琴的专业课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传承,已经逐渐发展形成了一些独有的特色,但是相对于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音乐欣赏需求来说,目前我国的小提琴专业教育仍然有诸多弊端与不足的存在。在本文中将对其中的一些弊端和不足进行探讨,并借此对小提琴教学的进一步改革提出建议。
        一、专业教学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
       受到不断拓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影响,民众对于小提琴从接受到喜爱的态度转变,更多的学生选择接受小提琴的专业教育,这使得小提琴的专业教育被更多的高校设定为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然而纵观现行的高校小提琴教学来看,其实践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主要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源的音乐基础差异过大
        近十几年来,为了整体提升国民的高等教育程度,各高校都采取了扩招的方式来增加在校生的数量,这导致了音乐艺术生源专业水平的上下限差距出现了越拉越大的现象。就我国目前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根据其生源地性质主要可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相对来说,来自城市的生源其音乐方面的专业基础大多较为扎实,并且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参加高考时就是以小提琴做为专业方向,他们已经能进行一些曲目的演奏,并且学习的演奏技巧也有很大的优越性;而另一些学生则来自于乡村以及相对落后地区,由于当地的地域因素和家庭条件因素的影响,他们参加高考时常选择钢琴演奏或者声乐做为专业方向,因此对于小提琴的专业十分陌生,更有甚者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小提琴的演奏学习,他们选择小提琴的专业课程的原因,根本来说是为了能够提升自身而多掌握一门专业技能,也或者仅仅是出于兴趣爱好的原因。另外,在选择小提琴专业的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比较缺乏,对于作品内涵的理解程度远远不够,从而导致这类学生在演奏时对于其作品的深意诠释不足,从意境上影响了其小提琴的演奏水平的提升。综合以上的诸多因素,在目前学习小提琴专业课程的学生中存在着十分明显的水平差异,使得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面临着难以进行统一教学的不利局面,只能为了尽量满足不同程度基础的学生而被迫进行“同堂差异化”教学,如此才能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二)当前教学模式的相对滞后
        统观现代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我国相较于欧美在总体上具有滞后性。在小提琴的专业演奏教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例如,我国高校的小提琴教育普遍只注重对演奏技巧的讲解,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要求学生加强对曲目本身的练习,却常常忽视在曲目练习中更为重要的,对音乐表现力及乐感的重点培养。这导致学生在学习小提琴演奏的过程中,只能是单纯的演奏技巧的学习,难以去深入感受其中的音乐魅力,更无法去充分表达音乐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时不可避免的出现感情空洞的现象。如此培养的学生在实际登台演奏时,常常会因为缺乏音乐素养和音乐表演的合作意识,而导致其演奏的音乐缺乏必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最终使得学生变成了一个只会演奏技巧而非音乐的“机器”。
       (三)专业课时安排的不科学
        小提琴做为一款十分重视操作性的乐器,对于使用者演奏技巧要求很高。学生在学习时,必须要侧重演奏技巧方面的训练与学习,同时需要在实践方面需要与教师更多的指导和交流;对于理论知识部分,则可以更多采用由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自主学习。否则,如果过多侧重理论而轻技巧训练的培养方式,会使学生不懂得如何利用演奏技巧来表达感情。统观现阶段高校中小提琴专业课时安排,以教授小提琴演奏理论知识为主体的理论课占教学主体仍然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反而应该是学习重点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实践演练被挤占了大量的课时。并且,目前在高校中每次课程的时间仅有40至50分钟,这样的时间对于小提琴的技巧练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此的培养方式是无法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小提琴专业演奏家的。
        (四)专业教材体系的缺乏
        教材作为教师课堂教学中必备的教学资料,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现阶段的小提琴教材市场上,大多都是针对初级阶段的学生而编写的入门级教材,这些教材只能对零基础学生的小提琴学习有一定教学辅助作用,而对于那些专业基础扎实的小提琴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一点帮助。若教师选用此类教材实施教学,会使得基础扎实的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进而丧失专业学习的兴趣,无法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小提琴专业学习。为了使更多的学生能够更好、更深入的进行小提琴的学习与研究,同时也为了让高校教师能够更好的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水平进行分层分级教学,高校应尽快编订、完善小提琴教材的体系建设,从而在基础上为教师在小提琴专业教学时更科学的因材施教提供保障。
        二、关于教学改革的四点建议
        纵观小提琴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期间经历了引进并设立专业课程的初级阶段,由部分艺术院校开设专业课程的推广阶段,以及今天很多高校开始普及小提琴演奏专业课程的快速发展阶段,其总体趋势来是在不断进步的。


为了让中国的小提琴演奏得到更好的发展,很多小提琴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对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进行不断地探索,付出了不少心血。然而,随着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在日益提高,虽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小提琴,可是其相对停滞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发展速度已经明显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音乐审美需求,同时,音乐市场对小提琴演奏人才的数量及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为了让选择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接受到与国际、国内市场实际需求相匹配接轨的小提琴专业教育,必须从根本的理念入手,改变小提琴教育的现状,让选择了小提琴专业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学以致用。在此,对高校的小提琴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现阶段高校的小提琴教育依旧保持着一直以来的传统教育理念,即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重理论,次重演奏技巧训练的培养思维模式,从根本上忽略了对音乐演奏中学生情感表达的培养教育。音乐的灵魂是演奏者的情感,如果没有灵魂,技巧再熟练的演奏也无法体现生命的张力,从而无法引起听众的共鸣。可见,面对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小提琴教育需求,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既重视演奏技巧掌握的同时,又要提升音乐素养的现代化小提琴教学要求。为了能够培养出新时代全面发展的小提琴专业人才,必然要求专业的教育者转变思想,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研究如何将音乐素养的培养提升到与演奏技巧同等高度的重要位置。在这种情境下,前文提到的部分学生由于专业基础较差而难以有效快速提升其音乐素养的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分析,通过对不同水平与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分级教学来实施因材施教,先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之后才能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音乐素养提升的训练。除此之外,当今的社会现状是从高校中走出的小提琴人才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选择继续投身音乐教育的路线,为了更好的为他们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在其学习期间,需要增设师范类培养方向的相关学习内容,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真正的“育人”作用。
        (二)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技能
       为了培养新时期专业的小提琴演奏人才,使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融入社会工作与实践中,高校在设置教学课程时,应对小提琴专业必修课与专业技能课进行适当的课时调整,以保证学生能够更重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而使得学生小提琴专业学习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还应鼓励教师适当增加乐队排练课程,对为学生增加演奏实践与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进而提升学生在进行小提琴演奏时的信心。
       (三)增强专业培养中的多元化教学设计
        在当前的小提琴教育市场中,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主导位置。虽然该种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其相对刻板的针对性指导束缚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其音乐理解的训练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为了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思想的训练,并进一步增强小提琴教学中的趣味性,变革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势在必行。在此,提出三种多元化专业教学模式,并进行一一的分析探讨。
        1.针对性单独培养
        针对性单独培养是指,教师在教学培养过程中,专门对已经具备良好基础的学生自身在演奏中出现的问题或其自身的一些特殊状况进行针对性单独讲授,将学生在实际演奏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逐一解决。此类学生在实际演奏中,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与表达,对音乐作品中的内涵作出一定的诠释,但由于其自身的一些诸如情感表达欠缺等问题,会影响其在演奏感染力方面的充分表达与发挥。通过采用此种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在此方面快速突破瓶颈,获得快速成长。
以上所罗列的三种教学方式,可作为教师因材施教的重要工具,需要教师在对学生学情有了足够的了解与掌握后,灵活运用。
        2.合作式分组学习
        合作式分组学习是指,将已经具有一定小提琴专业能力的学生编为若干小组,在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彼此配合、对照。这种学习方法不但有利于创造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加强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彼此之间的配合,共同探讨专业学习中的问题;更对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提升演奏水平,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小提琴专业素质提供了有利条件。
        3.集群模块模式
        集群模块模式的教学课程设计是指,将教学课程内容设计成模块制的教学模式,模块彼此之间的学习、考核都是独立分开的,这样做拆分了原本相互关联的教学知识体系,使得专业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优先学习基础性知识,打好基础;而专业基础很强的学生则可以在专业知识拓展延伸的学习考核中,自由选择其他的模块或教学模式进行学习。此种模块化设计能够有效的对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开展分层分级教学,如此不但避免了对于已经熟练掌握了的基础知识的重复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积累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了学生的竞争能力,更可以减轻专业教师的教学压力,使得专业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来关照更多的学生,顺便解决了当前高校中小提琴专业教师资源紧缺的一大难题。
        (四)填补新教材缺口、完善教材体系
       前文中曾提到,目前国内小提琴现行教材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这对解决在高校小提琴专业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基础参差不齐、毕业后就业方向选择不一的客观问题设置了极大的障碍。若要使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相应不同内容的学习,就需要有相对完善的教材体系。因此,当前阶段高校小提琴专业教师面临着一个首要任务,就是多层次、高水准的小提琴教材编写与编订工作。如何为高校的小提琴专业学生选择适应各不同层次学习需求的教材?既是为新时代培养小提琴专业人才必须要解决的难题;也是专业教师展开科学、高效小提琴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经之路。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高校小提琴的专业教育就必须要做到“辞旧迎新”。从转变教学观念、多元化教学设计、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技能、填补新教材缺口、完善教材体系等诸多方面工作同时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质性工作,从而为教师更科学的开展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有利保障,最终使得新时代小提琴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能够取得实质有效的辉煌成绩!
作者简介:张斌  19791128  男  汉  河北唐县  三级职称 大专 兰州歌舞剧院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