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法治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0/12/15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20年9月   作者:王柏霖
[导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法治教育是课程的要求,法治教育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

厦门市集美区杏北小学       王柏霖       361021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进行法治教育是课程的要求,法治教育也是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目前,我国正在逐渐建设一体化的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及法治社会。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求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本文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为切入点,据实分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法治教育的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可靠参考。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策略
        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极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伤害如:网络诈骗、校园欺凌、交通安全、毒品预防等,严重威胁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不利影响。怎样提升小学生的法治意识以及怎样加强对他们的法治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法治教育不仅教会学生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还教会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减少了青少年的犯罪案例。据调查所示: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一些记录中,犯罪者的年龄趋势逐渐低龄化,且有一定的明显性,青少年出现犯罪意识或犯罪行为中,小学生的人数逐渐增多,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是: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受到不正当的诱惑或误导,归根结底是法律意识薄弱。因此,必须要从低龄段的小学生开始,实施法治教育,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道德情操提供便利条件。那么,怎样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提升小学生的法治意识?达到法治教育的效果呢?以下做了几点分析。
        一、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渗透法治教育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将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入课堂中,以此树立学生的法治意识,将“法治来源于生活,且运用于生活”的思想充分体现出来。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向祖国问好》时,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国家的标志即国旗和国徽,且是在《宪法》中明文规定的:知道在生活中应用什么样的行为来表达对国旗和国徽的尊重。为了将法治教育渗透进教学中,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流程:1、由于处在此年龄段的学生对祖国已经有了基本的概念,但是祖国的版图却不清楚,况且在世界地图中找出中国疆域是作为中国公民最基本的技能。因此,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出世界地图,从中找出中国的版图轮廓,同时使学生知道中国的领土不仅包括陆地还包括海域,以此激发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组织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的相关视频,在认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同时,了解国庆日的由来,知道每年的10月1日是国庆节。3、让学生知道,国旗是国家的标志和象征,为了维护它的尊严,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并利用多媒体展示国旗法,使他们了解在生活中,每周参加的升旗仪式或观看升国旗时应以庄严肃穆的表情面向国旗、不乱动、不讲话等都是《国旗法》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国旗法》,结合国庆日活动及升旗仪式等学生生活实际,实现本节课的法治教育。
        二、模拟情景表演,强化法治意识,提升法治教育效果
        表演是7-12岁儿童最感兴趣的事情,尤其是三年级以下的小学生更容易被表演的内容所吸引。例如:在教学《上学路上》时,教师就可模拟情景教学来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


如在活动室设置一个场地充当斑马线,找三位同学代表红绿黄灯,可穿上与之相应颜色的衣服站在斑马线的一端,找一位同学当小交警,教师带领其余学生演练过马路,当红灯(红衣服同学)出现时,‘交警’要做停下的手势,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知道,红色是停止的意思,这个时候不能过马路,当绿灯(绿衣服同学)出现的时候,‘交警’可以走的手势,教师引导学生知道;即使绿灯亮了,不要飞快地跑过去,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在确定无危险时才可过马路,随后教师示范,学生们跟随教师走过去。为了使学生明白闯红灯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因违反交通规则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图片,使学生的规则意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借助模拟情景,在强化学生法治意识的同时,对提升法治教育具有一定的效果。
        三、借助法治文化的熏陶,课后加强实践,使“知”和“行”达到一致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要以此阶段学生的特性及成长规律为基础,将对小学生的法律启蒙及法律常识教育充分落实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知”和“行”达到一致。教师不仅要利用课堂教学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相互结合,而且要借助法治文化的熏陶作用,去感染小学生,使他们热爱生活,将道德寄存于他们的思想中,树立懂法守法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爱心的传递者”一课中,教师可开展以‘寻找身边的爱心’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到在社会这个公共空间里,有许多具有爱心的人士在以自己的方式帮助着别人。如一位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有:一场大雪过后,环卫工人连夜清理路面积雪,就是为了保障人们第二天早上出行方便;一位学龄前儿童将自己的玩具和学习用品捐献给贫困地区;某班一名学生做化疗,为增强其自信,全班同学有的剃光头,有的剪了平头等,他们都在默默地献出自己的爱心。与此同时,使学生明白只有爱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运用于具体的行动中,如:教师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制定相关的爱心计划,可去敬老院做爱心公益,陪他们进行娱乐活动;还可以为留守的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洗衣服、陪他们聊天等;组织小区居民进行募捐活动,将募捐的钱或物寄给山区儿童等。将爱心充分落实行动中,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下去。因此,借助法治文化的熏陶,为学生形成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的思想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法治教育,对深化教育、开拓学生视野、增强规则意识创造有利条件,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要以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灌输法治思想,结合实际生活借助情景表演、法治文化等形式,使学生耳听目染的接受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郑桂娟.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4):73.
[2]王海芳.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小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20.
[3]伍中芳. 边远山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