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丽友
(广东省湛江市第二中学,广东湛江 524000)
【摘要】湛江年例是粤西人民过年的传统贺岁方式,以茂名、湛江为主,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将其纳入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实现地方和学校课程的本地化教学,具有极高的语文教育意义和实践价值。笔者认为以学生为本、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为依据、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遵循择优性原则、理论性原则和现实性原则开发湛江年例文化是可行的。
【关键词】湛江年例文化 开发 依据 原则
年例是湛江地区由来已久的民间文化节日,年例期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在外地的湛江人春节可以不回家,但是年例一定会赶回家,共同庆祝这个传统而又重要的节日。年例作为湛江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一个传统节日,是属于“文化遗产”、“风俗民情”的语文教学资源,是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的素材资源宝库,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分析研究年例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让我们的学生对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有更深刻的了解,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是非常有意义的。下面笔者将从依据和原则两个方面论述年例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可行性。
一、湛江年例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依据
20世纪末,语文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关注,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都鼓励教师合理利用地方资源进行语文课程开发。除了政策支持,以学生为本、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等都为年例文化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提供了依据。
1.以学生为本
人本主义理论则认为,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追求学习过程的开放性、探究性、协作性,加强师生情感互动,达到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年例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教学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由教师帮助学习者依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活动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老师组织的活动,如综合性学习、专题性研究学习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为依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定义的:“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管是阅读、写作还是口语交际都是以语言为工具交流思想的,语文是最重要的工具,同样,人文性也是语文最根本的属性。语文课程的人文内容丰富,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情感和态度,并根植于其中,也就是说语文在发挥工具性的同时,也在发挥三观的教育功能,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基于年例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正是基于此目的,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价值观念。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回答建设设么样的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回答社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年例文化的开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比如在宴请宾客时学生可以感受到浓浓的家国情怀,在观看民间艺术表演时,我们不仅为表演者精湛的技艺折服,更让人感动的是他们的敬业。
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年例文化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与本地文化接触的过程中,达到教书语文的效果。
二、湛江年例文化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
原则是人们行动的规范和准则,年例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不是随意而行的,需要一定的原则来约束它,笔者认为年例文化的开发可遵循择优性原则、理论性原则、现实性原则和时代性原则。
1.择优性原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的理念,开发地方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也是必然趋势。首先,要把握规律,作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年例文化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年例民情风俗融合了粤西地区深厚的乡土风情,整合了发展进程中各时期的时代特色,其发展历程本身经历过一个优化,摒弃了其中不足,体现了自身优化功能。其次,要把握重点,从开发与利用资源角度分析,要系统研究传统文化,深入理解年例文化内涵,充分汲取精华,从内容上突出重点,选择适合学生拓展知识面的重点,选择优化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点,把内容丰富好,同时,从服务对象上突出重点,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学校,不同年级,选择适合不同层面对象,尤其是湛江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不同层面相对复杂,融入对象要区别对待,作为课程资源,要适合双向选择,也要做到双向选择,从而达到紧扣主题之目标。最后,“地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背景语境,生活在统一地域的师生,有着相同的文化语境,地域文化成为语文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重要媒介;地域文化是重要的语文课程内容,可通过各种形式融入于语文教学活动中;地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深层次的心理,并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情怀,这种情怀是师生共有的,教师若将其融入语文教学中,则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地域认同感”。因此,融入年例文化的语文教学,能引起学生特别是本地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探索年例文化的兴趣,增进他们的家乡认同感和自豪感。
2.理论性原则
俗语有云,艺术原于生活,高于生活。风俗文化其艺术性尤为明显,在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浓缩了时代特色,逐步形成了高于生活的艺术。因此,在系统的学习研究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理论性内容,把思想性融入到理论中,达到语文课程资源教育“载道明理,表情达意”之优势。湛江年例文化其理论基础牢固,从兴起、流行和发展的演变过程,均紧紧围绕大众化、地方风情、人文知识等内容,其知识面既专业又广阔,既深入又全面,让学生了解湛江年例文化古今之变迁,领略年例文化风土人情之抱负情怀,是对学生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和行为意志的提高和升华。
3.现实性原则
宋代文学大家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升自己,就要不断的学习新知识。而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我们理解为知识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如果只让学生在陌生的文本阅读中理解体会基于语言所描述的抽象事物所蕴含的文化,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只有与学生生活紧贴的知识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脱离了生活的教育内容形同咀腊,枯燥无味,失去了作为教学资源的意义。从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角度看,湛江年例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亲身经历、亲自体验、亲切感受,了解现实中的风情景观,收集年例第一手资料,鼓励学生融入生活,共同分享现实快乐,达到自觉感悟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建平.课程资源如何开发利用[N].中国教育报,2001(10).
[3]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4]胡兴桥.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12.
[5]卢灿丽.湛江年例文化的发展与传承[J].牡丹,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