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宽思路进行创新教学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鲍振华
[导读] 如果说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积极推进高效课堂,那么教学创新就是促进教师们不断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之泉”
        鲍振华
        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斜镇砚池河九年制学校(陕西 商洛) 726008
        摘要:如果说语文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引导教师积极推进高效课堂,那么教学创新就是促进教师们不断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生命之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只有把教学创新当作终生的追求来做,不断大胆探索课堂创新,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的生命之树长青。下面笔者结合自身一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就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初中语文;拓宽思路;创新教学;
引言
        语文学科为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以及理论知识均能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且当代素质教育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创新意识和良好的创新能力,所以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其基本目标。作为教育教学核心目标能够与素质教育发展需求相契合的学科,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对新的教学模式以及方式进行应用和实践。
一、突出主体地位,改变课堂氛围
        学生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的本质并不是一味地将教材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应当引导学生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点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并不断地去进行知识点的延伸。教师应当改变固有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要求学生按照固有的教学思路思考,而是应当通过创建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独立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为学生创造更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比如,针对课堂上的某个知识点进行提问时,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坐着举手发言,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站立发言中的紧张感和无措感,也能让学生更加清晰地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课堂氛围的活跃,不只是能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还能有效缓解师生之间的矛盾,这种良好的互动能够帮助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和谐的关系。因此,学生针对学习上的疑问才能大胆发言,教师也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从而制订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二、教学模式的多样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心灵的方法,不能仅局限于刻板的四十五分钟内。例如在课堂结构的设计上,教师不应拘泥于单一的形式组织教学,更不必课课都要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合作、师生互动等。其实,最关键应该是不断探究创新教学的模式,在有限的时间内中高效、自如地激发学生潜能和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课后自主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说教与学是一个双边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此过程中就应大胆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积极探索教与学的主与次的关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回归到应有的学生身份,搭建高效的友好、平等、合作的学习平台。为此,教师就更不应把自己的教学禁锢于单一的模式中,刻意地模仿单一的教学方法,而忽视自己的原有可取之处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师生主动合作,共同探究有效的教学模式,摒弃不利于教学进步的不良方法。
三、深入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应能够积极主动地帮助学生对更多的创新机会以及空间进行争取,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充分结合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例如,教师可以对课下的时间进行充分利用,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博物馆、至课本中提到的地点考察等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的思想、内涵,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可以包括成语接龙、诗词默写、文言文解析以及文学常识快问快答等,在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的同时,强化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且能够促使学生对语文知识学习的趣味性进行更加深入的感受。


四、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从一开始就缺乏了兴趣,后期就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于漪老师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提出,教学的重点并不在于如何将教材上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在于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门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利用周边可利用的资源,开设更多的情境式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参与热情。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快速实现,教师在开展语文课程教学之前,可以进行课前的导读,引导学生掌握下节课的教学内容框架,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做到对接下来要讲述的知识点心中有数,从而认识自己的学习短板。
五、对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行塑造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之一,教师仅采用口头引导的方式,难以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有效激发,而是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加持,其中环境因素即为其中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所以需要教师中对课堂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氛围的塑造,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具有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和精神,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为学生提供对其自身思维进行发挥的空间,以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开拓的、进取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能够为学生创建起开放、平等、和谐、友好的语文学习环境,并且,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具有个性化的看法,或是联系上下文,展开不同方向的思考。
六、鼓励学生提出质疑
        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内容有限,因此学生吸收知识一般会以课堂内容和教材内容为主,在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某些特定的情形中需要考虑不同的问题,这就需要辩证的思维。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点,不要盲目相信。对于权威性的说法也要抱着谨慎的态度去思考,以往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权威的质疑与挑战。在学习前人优秀的知识成果的同时,也要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用发散的思维想问题,不拘泥于单个问题的单个方面,从多个角度考量问题才能够发现更多的知识。
七、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考核工作
        为了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显著提升,教师可以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查工作转移至课堂上,并将其作为课堂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尽可能缓解学生对于阶段性以及终极性考核的畏惧心理,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对于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进行深刻的理解。在开展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开放性问题进行相应的设置,在学生进行思考之后随机提问。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开放性问题必然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对思维进行创新,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以促使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以及进行创新的积极性能够不断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 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要不断调整 教学的方法,积极为学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 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从而在语文学习中逐渐提高学习 兴趣,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总之,教学创新是当前新课改大背景下实现高效率课堂的唯一途径,只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挖掘创新元素,深入思考创新方法,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吉成.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拓宽思路进行创新教学[J].学周刊,2020(34):67-68.
[2]马正梅.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家长,2020(17):63-64.
[3]胡辉洲.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0(47):27-28.
[4]吴梓植.新时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12):98.
[5]王俊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J].名师在线,2019(35):80-8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