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言龙
山东省潍坊第四中学 261200
摘要:古诗词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古诗词也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载体,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更是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中语文古诗词“文化浸润”教学策略论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文化浸润”;教学策略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中明确提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课程目标中也指出要“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在此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文化浸润是必要的教学策略。在众多语文教学流派中,“诗意语文”更加注重文化的浸润。那么如何将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深入考察“诗意语文”的见解基础上,本文拟提出“文化浸润”教学理念的具体策略,以就教于各位专家。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高中学习生活既紧张又单调,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很大。为了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学生会将学习视为一个任务,而任务完成质量主要通过考试成绩进行衡量。语文古诗词学习对很多高中生来说是非常枯燥和乏味的,而且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显得非常被动,这给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顺利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高中生正处于学习的关键阶段,课外时间很少,在古典文化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不多,造成了普遍古典文学底蕴不足的问题。同时,古诗词距离生活较远,学生面对古词古句时会感到生涩难懂,学习兴趣不高。语文教师要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转变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古诗词教学定位不当
实际上,古诗词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和沉淀,如今课本上所流传的往往是精华的内容,而且具有明显的历史特征。然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往往这些具有历史性的内容在理解上有很大难度,再加上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定位不当,忽视了古诗词中传统文学的内涵,往往注重讲解古诗词中个体字词的讲解,导致出现了很大的偏差,学生就更加难以理解和学习古诗词,而且也影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忽视传统礼俗制度文化教学
古典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诗词里面蕴含了古代的制度、礼俗等。要达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首先应了解文化,但由于高考题中文学常识的考查极少,以至于相关常识被忽视。董一菲认为,“人文精神对于一个民族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宗教传统相当薄弱而又以礼乐治国的国家,人文精神更加重要。”然而高考的压力,往往只讲解青光片语,让学生管中窥豹。
(三)教学内容与课本脱离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学内容与课本脱离也是一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往往重视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和分析,忽视了其中思想和情感的解析,导致古诗词的文学特征无法展示出来,与课本出现了偏离;其次,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文言文的重视要高于古诗词教学,同时也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正确了解,只能空洞的分析内容,导致形式化教学比较严重,这些都对传统文化的融入和渗透产生了阻碍,难以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有不利的影响。
三、“文化浸润”教学策略
(一)深入挖掘古诗词中中华传统文化内涵
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的内容在选材上经过精挑细选,所纳入课本的古诗词内容都是十分精炼且具有代表性的内容,每一篇古诗词都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深入的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并将其作为古诗词学习的重点任务,从而无形中强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以及认同。比如说在学习《离骚》这一古诗词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从字里行间感悟和体验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洁身自好的人格魅力,来加强对我国古代诗人情感以及态度的分析和感悟,进而无形中强化高中生的爱国情怀,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
(二)营造诗词意境,增强学生感受
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课堂教育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在教授古诗词的过程中也应该注重方法。相比起更加现代化的现代诗文,课本中的古诗词用语比较陌生,尤其是词的规律更加难以把握,对于学生来说过于困难的学习过程很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个时候,选择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有益于学生沉浸感受,先体会古诗词中表达的情感,进而去学习诗词,会提升教学的效果。而在营造意境的过程中,就是一个展示传承传统文化的良好机会。
(三)利用有效资源,引导学生赏析
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中蕴含的意境进行体会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就要充分利用已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正确、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在赏析古诗词时获得美的享受。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借助自身优美的语言表达,为学生想象与思考创造有利条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中每个字词的含义,让学生在不断领悟中实现自身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样,学生才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感受到诗人表达的情感,对作品含义的把握才会更加准确。
(四)考查礼俗制度,破解术语之义
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的各种风俗、礼仪等只能从作品中感知一二,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教师要借作品适时浸润传统文化,针对不同类型的诗词选取相应的文化知识讲解。如送别诗,古代人们送别也有各种礼仪,在古代的礼仪中,“有‘祖道’一礼,是指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这种礼算是最早、最为正规的送别。《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后引申为饯行送别。除了送别文化,古典诗词中也经常出现乡愁文化,对于乡愁文化董一菲进行过专题鉴赏,从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到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再到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通过串讲,让学生在充满历史感的“乡愁”文化中充分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通过诗意的文本解读和诗意对话,复活传承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意识地浸润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结束语
作为民族的精神食粮与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柱,历史文化需要不断的传承与发扬,在这个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除去其糟粕的部分,将优秀的部分留下并且融入课堂,由学生所学习,是教师的工作同样也是一个必须的过程,而如若刻意的将传统文化带入课堂,这个过于生硬的方法不容易被学生所接纳,古诗词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气息,也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唐志坚.文化自信视角下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19,8(42):14-15.
[2]唐波.谈高中古诗词教学如何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J].学周刊,2020(02):50.
[3]麦玲玲.朗诵古诗词传承传统文化——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9(11):217.
[4]许有涛.诗词浸润文化熏陶——试论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考试周刊,2019(87):44-45.
[5]于彦伦.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文化传承的意义与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8):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