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方法的分析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贺翔
[导读]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必须要满足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学生学习需求,按照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教学大纲的实际需求,不断地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
        贺翔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匡衡小学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必须要满足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学生学习需求,按照学生学习需求以及教学大纲的实际需求,不断地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因为小学生的词汇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年级特点积极地创新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以及锻炼学生的正确阅读兴趣以及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关于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创新 方法 分析
引言
        在素质教育改革深入的过程中,明确要求了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也能促使其养成终身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学习兴趣不强
        当前,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会针对阅读的主旨以及相关重点段落进行进一步教学,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带着问题。但是,这会让学生在阅读中一味注重寻找问题答案,并没有对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只是将阅读作为做题训练,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无法对其价值观与情感进行培养。
        (二)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语文学科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拥有悠久的历史,所以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难免会保留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的课程内容,进而抑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影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教师教学效率低
        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中,由于语文内容文字较多,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写板书之上,课堂之上学生的视野知识面的不到扩展,而知识储备量对于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的使用过于模版化
        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使用不灵活。没有根据阅读材料的体裁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学生对于阅读故事的发展过程没有参与感和体验感,很难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文章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和蕴含的道理,最后只能靠老师以说教的方式将道理和观点灌输给学生,学生本身对这种观点很难进行消化和运用,使学生对于语文阅读产生排斥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注重教学的进程,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忽视了教学过程的持续性,导致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策略分析
        (一)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意识
        由于小学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对世界充满好奇,教师如何将他们的好奇心引人到阅读中来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抛出问题或剧透情节的方式组织阅读教学。例如,我们在学习《曹冲称象》、《一封信》、《一匹出色的马》这些阅读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讲故事比赛的方式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小组需要阅读一组文章,挑出自己喜欢的内容,组合成一个故事,讲给全班学生们听,看哪组学生讲的生动有趣。其次,还可以利用表演法让学生在阅读之后利用小组的形式将故事中的情节表现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主动阅读能力。
        (二)运用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实际的小学阅读课堂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理念当中,教师始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与方式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影响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直接导致学生无法自主学习,无法有效的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以及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很难完成教师制定的阅读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应当转变自身的角色,充分的发挥出引导者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完成阅读分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以及研究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教学活动的时效性,进而创建高效阅读创新教学。

教师在完成了语文阅读文章的基础讲解之后,应当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思考以及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从而让学生能够认真的揣摩以及体会文章的内容,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锻炼。此外,针对文章阅读开展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化教学
        小学生症处于个性、心理发展的初期,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不同的个性以及心理特征。基于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要突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及个性化的培养。所以,在具体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心理认识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这种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更好的融人到教学氛围当中,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引导学生学习文章深意,加深理解
        小学高年级段学生,心智已经趋于成熟,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深度适当的钻研很有必要。例如,在学习《白杨》一文时,表面上来看是一段有关白杨树的简单对话,但内在深意却并不是写景,当时的写作背景是在党的号召之下,大批内地青年奔赴新疆,开发大西北,作者袁鹰通过对白杨的赞美来歌颂这些建设边疆、艰苦卓绝的奉献者,歌颂他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中都能像白杨树那样坚强,学生如果不理解文章深意,认为文章只是单纯的写景,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再例如,学生课外阅读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学生的知识基础不足,单纯以好玩的视角去阅读,认为孙悟空大闹天宫就是去玩去闹的,但实际上,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这时候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加上吴承恩本人从小聪慧,却在科举制屡屡受挫,这些人生的经历都在不断影响着《西游记》的写作,孙悟空大闹天宫体现的是阶级斗争,以及孙悟空的大无畏反抗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以孙悟空为榜样,不仅阅读质量上升,更能培养学生不畏强权的优秀素养,真正把“读书育人”四个字贯彻落实。
        (五)教学评价创新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全面性,进而唤醒学生对阅读的渴望。另外,教师还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要耐心倾听学生的需求与心声,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目标、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调整。不过,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教师要做到适当、适度地进行,具有一定的激励性,让学生可以树立阅读学习的自信心。
        (六)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除了要求学生参与课堂阅读教学活动,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无不道出读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在班级成立读书角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这些活动作为展示学生风采的一个平台,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乐于读书、擅读好书。教师在课堂上还要留给孩子足够的阅读空间,如每周安排一到两节阅读课,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校内阅读空间。
结束语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小学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初始阶段。作为未来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努力探索更加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一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问题分析与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1):166-167.
[2]蔡克喜.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方法的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23.
[3]相美杰.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251.
[4]阿尔达克·那斯坦.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析[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33-34.
[5]李芳.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创新的分析[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225-2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