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沥云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博雅高级中学 222100
摘要:在高中阶段的学科教学中,教学方法尤其重要,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为后续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两种能力的缺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基于此,本文将对高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读写结合;高中语文;策略探究
一、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写作教学效率较低
高中生对写作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导致其作文质量不高。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其生活经历、阅读范围和思维活跃性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同一种教学方法在不同学生身上的效果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写作训练成了学生获取语文测试高分的一种手段,未能将其视为提升自我素养的关键途径,导致写作教学遇到重重阻碍。
1.2 阅读与写作脱节
阅读与写作教学脱节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在写作训练当中,由于学生缺乏坚实的阅读基础,容易导致写作内容空洞乏味的现象。在阅读教学当中,教师未能有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作文与名篇进行对比,容易导致阅读的目的性较低,学生无法充分领略文章的内在魅力。教师对阅读或者写作的片面强调会导致学生产生错觉,在学习中有所偏重,从而导致阅读能力或者写作能力偏低的问题出现。
二、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
2.1 立足课文传承经典
高中课文在选择上主要以扩充学生文学知识面,增加学生写作技巧为主,因此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时,应牢牢把握课文中精读内容,通过经典段落的仔细剖析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表现方式,提高文字实践运用能力。对经典文字进行赏析,能够激发学生通过情感共鸣的方式写下个人体悟,这种依托课本,读写结合的方式不仅对学生日后写作技巧和叙事情感表达过程有促进作用,也训练了学生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和赏析效果的准确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授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从语言、情感及段落三个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精读,画出优美段落并进行审美鉴赏。文章中描写月色下荷塘时釆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在朦胧中给人一种婀娜多姿的美感。这种方法渗透在文字中可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蕴藉,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对学生在抒情性散文写作时,缺乏寓情于景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荷塘月色》经典文段中选择富有画面感的景物描写片段,借助背景音乐的方式,让学生沉浸在文字阅读的想象力中。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段进行赏析从而获得情感共鸣。如薄薄的轻雾与荷叶的颜色相映衬,将荷塘陷入了一种在牛乳中洗过的朦胧感,学生表示这些语段的运用极具画面感,通过排比、比喻的流畅切换能够将具象化事物展现出一种抽象的美的色彩。
2.2 课外阅读,做好写作素材积累
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语文写作更是如此,主要是考察学生的语文知识储量以及知识的运用能力。阅读是提升学生知识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而且还能增加学生的写作情感。写作的本质就是语文知识的厚积薄发,对于写作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写作素材。基于此,老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强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使学生通过阅读,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深度的发掘教材内容,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对阅读资源进行拓展,不断的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学生写作情感的形成,达到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终目的。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采用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那么,在课外的学习当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学习能力,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读写结合的要求,在阅读中写作,在写作中注重运用阅读当中学习到的知识。
比如:刚开始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些名篇名著,如:《三国演义》《汤姆.索亚历险记》等作品,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心智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适合去读一下名著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名著作品当中体会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场景下的人物特点,并对作者刻画的每个人物形象做分析,理解作者采用的写作方法,并进行记录。在读完这些作品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同学们写读后感,借鉴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将作者的方法合理的应用自己的写作当中。
2.3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
老师可以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来开展语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在阅读材料之间构建联系,利用文章内容或者文章结构之间的关联性,开展高效的群文阅读,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储量,对于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形成有非常明显的帮助。为了进一步的强化教学效果,在阅读资源的选择上,老师需要拓宽资源获取渠道,不能仅限于语文教材,要引入课外阅读内容,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鲁迅的作品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网络来获取更多的鲁迅作品,让学生对这些作品展开群文阅读。在这种阅读模式下,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升,知识储量迅速增加,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2.4 立足模仿开展实践学习
读写结合的语文教学,需要从论述类文章模仿出发,在借鉴中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真正训练学生在文章写作中展现思想和认知的深刻性。当前高考作文主要强调学生对论述类文章进行观点的阐述,许多学生在文章阅读时缺乏对全文逻辑的准确把握,不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文章思路梳理和观点确立的教学。仿写的意义不仅在于形似,更要让学生在精神内核上有自我思考,通过深刻的批判思维对文章内容进行升华,开展名家名篇进行赏析。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言严谨的论证,语言表达风格体悟不同论证环节,语言特色有助于学生个性化文风的形成。
例如教师在教授《我有一个梦想》这一课时,可以从整篇文章的结构出发,让学生观察作者在讨论黑人权利时,主要从哪些方面阐明自己将个人梦想与美国梦融合。学生进行全文通读时,可以随时记录下作者的观点,以及为证明个人观点,作者提出哪些论据;同时在全文通读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根据论述类文章的一般特征与课文进行对比,尝试将文章脉络进行梳理。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该课文的论证思路,以“梦想之于个人,国家的意义”这一主题进行仿写。一方面让学生从课文中介绍的论点中选择自己熟悉的部分,通过举出日常文学储备中的人物事例,如尼克胡哲身残志坚,为梦追逐;梁启超以磅礴的民族气概写下对少年中国的梦想……这些例子作为论据来论证我们的主题。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课文中找出论述性文章在语言运用中的特点。在模仿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在论述类文章中理清思路。学生通读后表示论述类文章讲究前后逻辑的一致性,在模仿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总分结构体现出对论据的阐释,由浅入深体现出个人对该问题的深入思考,学生写作实践中能融合课文内容进行思想观点的深入,真正实现对课文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尤其需要注重方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教学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老师需要调整教学目标,认识到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读促写,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媛. 农村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2020.
[2]吴婵.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训练序列的建构与实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3]张旭.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读写结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