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穆新恒
[导读] 物理学是生活中普遍且适用的理论性学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很容易联系实际或现象产生共鸣
        穆新恒
        山东省陵城区第一中学  253500
        摘要:物理学是生活中普遍且适用的理论性学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很容易联系实际或现象产生共鸣。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握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生的学习问题,加强教学反馈,以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和学科素养才能提高学生成绩。
        关键词:基于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 教学实践 研究
引言
        “核心素养”在2014年首次由教育部提出,并将其定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的相关政策,全国各地先后出台多项规章制度,以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倡导。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培养内容、培养层次、培养要点等方面作出了详细解释,明确了物理教学对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培养途径和培养方式。高中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形成并树立的各种观念都将对学生后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一、从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升到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转变教学思路,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实现物理素养的提升。教师的教学过程也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学生应该跟随教师的思路与节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与思考。物理本身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只有学生感受到探索的快乐才能够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不断加强。物理学科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性与实用性,因此教师需要将这三者联系起来,这样才可以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时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加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也能够得到提升。
二、开展生活化物理教学,加强师生互动
        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兴趣,教师可以开展生活化教学,立足于教材,选取生活案例和日常现象,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迁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答案的过程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推理的思维方向都是一个良性养成的过程。比如生活中的光学概念,以海市蜃楼、彩虹为例,让学生分析生成原理,提出相应情境让学生判断正误。亦或是光学美容、激光手术的应用需要注意什么条件和情况才能进行。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理,能够加深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生活化教学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以交谈和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明确教学反馈,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情况,优化教学方案设计,能够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三、展开实验探究
        物理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学生在学习中要像科学家一样来形成综合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有所发展.在物理教学中,单靠理论说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唯有通过实验来加强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调动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观,从而探索出高中物理教学的新型模式.在讲解“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打点计时器的方法,思考运用极限的思想来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加强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来拉近物理与生活、模型与实际的距离.在本节课中,笔者把传统教材中“用平滑曲线把点连起来”改换为“根据所描点”的分布和走向来“拟合”出曲线,把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探究性实验,从而确保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使他们体会到图像在教学中优势,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借助于实验教学,学生对通过纸带来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升,感受到如何处理特殊点,领悟到如何间接测量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方法,学会了运用图像法来处理数据,从而有效提升自身实验探究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使他们体会到科学实验过程的艰辛,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四、注重思维培养,强化能力素养
        注重教学过程,培育科学的思维与创新的核心素养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宗旨,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包括问题意识、定义理解、物理模型构建、实验教学、物理思维以及数学能力等内容。其中以模型构建、物理认知和实验教学为难点,对学生的思维认知转化提出一定要求。例如,在教学《功率》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讨论生产、工作中的机械做功情况,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知识划分做功及能耗的情况。例如牛耕地、机器运转、车辆行驶、信息传递等内容。随后让学生比较相同事件下不同的做功方式差异,比如人工提水和抽水机的工作效率,引入功率的概念,通过举例骑自行车下坡时踩踏板加速,与下坡后再踩踏,行驶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功率的差异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这一问题所涉及的变量及影响程度。诸如速度、加速度、空气阻力、坡度等。教师结合大量案例,以培养学生思维为目的,强化学生的相关物理核心素养。
五、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
        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电脑动画呈现出物理现象,有利于学生对物理问题的理解,信息化实验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些传统的物理实验存在着非常多的不足,很多事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在这种条件下进行学习较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物理数据图,不利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数字化实验系统就可以有效解决这种问题,因为信息技术应用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呈现出各种信号,有利于学生对各种物理知识的理解。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中,首先,明确了动能以及公式计算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学生学习研究兴趣获得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掌握动能定理以及动能计算公式。将抽象的信息化物理教学资源与技术结合,通过合理展示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深化学生对动能定理的进一步理解。促进学生在掌握基本功能关系的基础上,能够借助于动能定理的学习,掌握功能关系的变化。其次,运用信息技术将高中动能定理与初中动能的知识建立联系,展示动能实验过程,探究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继而推导得出动能与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式,为学生掌握动能定理奠定了基础。最后,通过功能关系来推导动能公式。在此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又有效地扩展了高中物理“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思路,结合不同的视角展示了“动能和动能定理”内容,增强“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效果,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尤其是学生形成了物理观念,并在“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中形成了物理思维。
六、重视课外延伸,巩固学习成果
        预习和复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外知识延伸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方式。让学生从物理学习走向社会学习,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物理思维和高效的思考模式,能够有助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教学“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关内容时,教师在课堂距离酸雨、大气污染等问题时,可以布置学生课后收集相关现象问题,以全世界为范围,分析成因及相关治理措施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在课堂教学时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思考。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原理和概念设计治理思路和措施方案,并让学生课下查阅资料确认可行性与实效性。
结束语
        总之,高中物理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展开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形成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有效发展物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明月.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20.
[2]杨家香.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J].才智,2020(18):141.
[3]阮秀丽.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优化设计[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9,48(24):39.
[4]申庭庭.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多元化教学策略分析[J].华夏教师,2019(35):54-55.
[5]徐金龙.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9(10):1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