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昆
湖南永州祁阳县七里桥镇中学
摘要: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具有引导促学作用,可以将其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创新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既可以充分利用探究学习活动,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这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初中数学教学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之后,需要各个教师能够重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工作,积极转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基于以上要求,必须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引入初中数学课堂,一方面可以满足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问题探究中学习,并且在课堂中,需要教师合理地进行分组,令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1.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1.1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最为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令其能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展教学,从而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1.2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由于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会产生诸多的课堂互动,如生生互动、小组互动、师生互动等,在这种情况下,会令原本严肃的数学课堂,顿时变得十分活跃,这会逐渐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促使每名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2.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充分利用探究学习活动
从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过程来看,与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既要求各个学生进行自学,又要求各个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互动、问题探讨的组织者,这就可以将探究学习活动应用在数学教学中,从而能够起到促学作用。
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从教材内容来看,该章节要求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方法,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展开探究学习活动进行教学。
在活动开始之前,先让所有学生思考代数和的定义,尝试说出“-7+8-2-3+6”的两种读法,指引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过的知识。
然后,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填空题,如“___+6=20”、“___+(-8)”等,让每对同桌学生成为探究小组,每个小组探讨求解黑板上的题目,这会令其了解有理数的减法。随后,教师可以提问说:“同学们,你们确定___+6=20真的是在求20-6吗?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呢?”,这会引起质疑。
紧接着,在课堂中,教师会提出诸多新的思考题,如“在昨日的天气预报中,表示整日的温度在-8℃到-1℃,请问昨日的温差是多少?如何计算?”,让各组围绕各个问题进行探讨,自我总结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和公式,进而能够得到“”的结论。随后,在黑板上继续写出若干练习题,如“-5-(-8)”、“8.5-(-3.7)”,需要各小组运用减法公式进行计算。
最后,指引各组学生回顾本节课讲解的内容,共同探讨“有理数的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有理数的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是什么?”等问题,可以分别从小数、分数、小数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巩固学习效果。
2.2设置问题情境进行引导
在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需要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那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令其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质疑,令其产生深入探究的动力,从而有利于开展数学教学。
例如,在讲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时,从教材内容来看,该章节要求学生认识中心对称的性质,可以从生活中引用多种中心对称的图形,令学生围绕该图形产生质疑,进而展开教学。
首先,可以在多媒体中演示风车、树叶等生活化图片,让学生们细细观察,思考每张图片中的两个物体是否一致,随后会提问说:“同学们,假设两个物体之间存在一个点,我们应该旋转多少度,才能让两个图形重合呢?”,这会令其产生质疑。
![](/userUpload/4(22653).png)
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如图2所示,在课件中出示两个相互对称的四边形,要求每组学生画出相应的图形,探讨这两个四边形包括的特点,如和关于点O对称”。
紧接着,要求各组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用一张透明的纸覆盖在画出的四边形和上,将大头针插到点O处,再手动旋转四边形,通过该实验现象,探讨能够体现出的关于中心对称的性质。
![](/userUpload/5(18192).png)
最后,要求各组学生根据得出的性质,探究某些制图题,如“请根据图3中的AB线段,画出对应的线段”,这会帮助学生巩固学习。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教学优势,既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互动式教学,又要令学生成为课堂的“小主人”,自思自学,从而能够增强数学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曾祥勇.互动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0(88):57-58.
[2]黎小梅.试论“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J].名师在线,2020(29):34-35.
[3]马洁.“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J].天津教育,2020(3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