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大连南金实验学校,辽宁省大连市,116100
摘要:初中的物理学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结合得十分紧密,要求学生既能掌握基础公式,又能较好地完成实验操作,强调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要积极思考策略,优化课堂流程,激发学生探究的冲动;教学时有的放矢,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联系生活实际,消除学生对物理的抵触感和畏难心理;积极创造探究问题的条件和情境,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锻炼,为培育学校和社会需要的创新性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问题能力;培养对策
引言:初中物理的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物理综合能力,就要从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三方面入手,其中探究问题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教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开展问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分工合作,充分参与到物理学习中,实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与记忆,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规范。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对物理学习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应结合平时教学的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素养,不断摸索出更合适、更有效的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培养对策。
一、初中物理探究问题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
1、改进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初中物理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能够改进旧有的教学模式,打破课堂常见的沉闷无趣气氛,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演示,可以把枯燥的理论解说转变成“眼见为实”;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操作,可以增进课堂互动、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思维
初中物理的许多理论都与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指导他们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有益于学生主动发现身边的物理现象,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积极思考,从课本既有的实验中延伸出更多的实验思路,从而培养其创新创造思维。
3、培养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物理学习方法
在物理这一学科里,实验所占的比重非常大,物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离不开大量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因此,初中物理必须重视实验教学,这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要求相吻合。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 设计实验方案、操作仪器设备、记录分析实验数据,亲历科学实验与发现的过程。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究物理问题,既发展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领略物理学的严谨和科学所在。
二、初中物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具体策略
1、巧妙设计课堂导入,唤起学生探究冲动
在实施具体的物理问题探究之前,教师首要考虑的是如何唤起学生探究的冲动。学生升入八年级后开始接触物理,对该学科缺乏足够的了解,教师应当以生动有趣的方法,引领学生感受物理学的妙处。初中学生好奇心强,而且相对于抽象理论,他们对具体现象的接受速度更快。因此,教师应考虑学生发展特点,避免死板的理论教学,精心设计课堂,通过互动来活跃气氛。
例如,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常见的道具,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的教学里,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说话时轻轻触摸喉咙,感受发声时的振动;还可以通过对木板、钥匙、瓷杯等道具的敲击,来引导学生辨认不同的音色。
又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的学习中,教师先拿出一杯盖有盖子的热水,让学生观察杯盖上形成的水珠,随后引出相关的教材内容。如此一来,教师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展开问题探究做好铺垫。
2、实验设计有针对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物理学科中的不少理论,都是从反复多次的实验中探索和提取的。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围绕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让物理实验与所教理论有机结合,使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第四章里“光的折射”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准备了一个盛着水的玻璃水槽、一支激光笔和少许牛奶。教师将牛奶滴入水中,均匀搅拌后用激光笔摄入水槽,引导学生观察光线在水中传播的路径。结果,学生直观地看到,光线在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操作,改变激光入水的角度,光线的传播轨迹随之发生了变化。从这些实验中,光的折射有了明显的视觉效果,学生在观看实验的过程中,很容易将所见的现象与课本知识一一对应,对物理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3、贴近生活实际,消除学生对物理的抵触和畏难心理
在启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时,教师应尽可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意识到物理现象就在身边,改变学生的认知,让他们对物理学的态度从敬而远之到积极主动,从而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八年级下册“大气压强”这一节的教学里,教师询问学生,是否见过在给装满开水的保温瓶盖上瓶塞后,瓶塞自动弹起的现象?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又如,在“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浴缸里所放的橡皮小鸭等玩具,启发他们思考这些玩具能够浮在水上的原因。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学生们与物理学科的距离拉近了,更愿意主动发现并探究物理问题。
4、创造探究条件,营造合理的探究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还需要营造合理的探究情境,让学生有足够的动手和思考时间。如在讲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时,教师准备好电流表、电压表等实验器材,边示范边讲解。学生不满足于只看教师的实验过程,希望能够亲自实践,来验证课本中公式的正确与否。教师完成了示范,应迅速地把课堂交给学生。当一个学生进行实验时,其他学生观察其操作的规范和错误之处。在学生出现操作上的错误时,教师可以将错误作为教学例子,及时纠正并向其他同学说明,提醒学生们避免再犯,尽量遵照实验规范来操作。
另外,学校应重视对物理实验器材的投入,及时维护、更新实验设备,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实验课时,为学生探究问题提供物质和时间保障,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投入探究之中,锻炼自己的探究问题能力和物理创新思维。
结束语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需要,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性思维,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物理综合素养。教师要优化教学流程,以课堂导入小实验来唤起学生的探究冲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验,实现理论实际的有机结合;贴近生活实际,创设合理有利的探究情境,为学生开展物理探究提供便利,真正实现对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守娟.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J].中国培训,2015(20):243.
[2]王鲁.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28):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