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周源
[导读] 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环境资源的共享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观念,提升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感
        周源
        安徽省霍邱县第二中学
        摘要:高中地理教学要体现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以及环境资源的共享意识,促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观念,提升其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意识感。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更好地实施环保教育。下面,笔者将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的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地理教学;环境问题
引言
        高中地理的课本内容丰富多彩,涵盖地理的方方面面,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相辅相成。人文地理的知识纷繁复杂,环保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却影响着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老师要足够重视环保教育在地理课堂上的运用,可以引入大量的实例,让许多抽象性的概念变成具象性的概念,易于学生们理解。除此之外老师要结合实际运用大量手段,使学生们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着重渗透环保教育。
一、环保的概念
        环保也称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了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环境的行动。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其中本文就是通过宣传教育的手段来实现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有三个基本内容:首先,保护自然环境,这个内容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绿水、青山、蓝天、大海,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来实行保护;其次,保护地球生物,包括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濒临灭绝的生物等;最后,保护人类环境,涉及到人类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这个既需要依靠人类的自觉,也需要依靠一些法律的制约。
二、高中地理渗透生态文明的可行性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出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这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内容与生态文明有着共通之处。由于地理学科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内容,生态文明也包含自然生态文明和人类社会文明两个方面,两者可以进行融合。高中地理教材中包含生态文明的内容,一方面需要教师深刻理解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等“显性”的生态文明内容;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生态文明内容,最后通过教师的地理教学活动实现生态文明的渗透。
三、生态文明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体现
        (一)通过开展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环保教育
        在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固然重要,但如果让学生走出课堂去亲身体验,更能增强他们对保护环境的认同感,因此,教师需要定期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环保教育。例如,利用课间时间组织学生收集班级内的可回收垃圾,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环保的乐趣。再如,开展“争做环保卫士”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让学生参与到绿化校园、保护校园的活动中来,不仅美化了校园,还培养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师通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触发学生的心灵,还能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对环境的责任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因地制宜选取案例,拓展生态文明教学资源
        生态文明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身边的小事,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文明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教师在选取本节内容的教学资源时,不仅需要从宏观角度选择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不同环境问题,更需要立足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对存在于身边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往往这类乡土知识,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我国的幅员辽阔,不同地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都不相同,各地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环境问题选择适合教学的案例。例如,我国华北地区,冬、春季节的大气污染问题是当地最主要的环境问题。

对生活在这个区域的学生进行环境问题的教学,教师可以选用这个案例,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华北地区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市民意识等人文因素,帮助学生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理解生态文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三)运用多媒体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口头讲述地理知识,很难让学生产生深刻印象。如果合理利用多媒体,可将隐性地理知识形象地展现出来,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进一步简化,还能生动地解释地理现象的发生,有效弥补口头讲授的不足,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运用多媒体可直观展示地震动态、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巨大破坏力。利用多媒体,可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结合生态文明理念,深入贯彻课标要求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的弊端出现之后,人类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提出的。生态文明与人类环境问题密切相关,在“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节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可以转变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将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环境观念转变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环保观念。本节内容对应的课标要求为“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某个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将这个生态环境问题放到特定的区域中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深刻剖析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使其掌握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树立人地协调观,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运用学习的环境治理方式,提高地理实践力。
        (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环保理念
        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与认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时事信息,科学合理地设置思考及探究问题,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科学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危害,积极探究治理环境问题的方式方法,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如讲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质历史、近现代不同时间段全球气温变化数据分析,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思考气候异常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危害?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认为,全球气候变暖除了自然原因外,更多的是人为原因。二氧化碳对大气有保温作用,随着经济发展,人类一方面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在生活和生产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另一方面砍伐森林减少了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结果使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温也随之升高。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气温上升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两极地区冰川融化,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如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区可能被淹没,而世界的人口和城市,多数分布在温带的沿海地区。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学生能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重要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节能减排,低碳消费,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一方面,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满足不同地区的文化需求。教师要将实际生活案例与环保教育建立联系,加深学生的环保理念,使环保教育得到深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裕东.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J].中国新通信,2018,20(11):191.
[2]邸晓慧.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J].祖国,2018(10):240.
[3]黄琼.浅析地理教学中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J].新智慧,2018(14):82.
[4]张鹏.浅析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中华少年,2018(15):246.
[5]孙金玲.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的渗透分析[J].新课程(下),2018(04):2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