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环保意识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冯诗雪
[导读] 地理是中学阶段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主要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冯诗雪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重庆 401331
        摘要:地理是中学阶段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主要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比较强,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知识。但是地理知识形态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难度比较大,对于很多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地理问题,缺乏直观的感受和理解。中学地理教师也应该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有意识的将环保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中学地理;环保意识;实践研究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也逐渐提升,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为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环保问题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标准背景之下,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将环保理念渗透给学生,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习的地理知识,深刻的理解环境污染给人类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并且锻炼学生的环保实践学习能力,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中学阶段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作用
        中学阶段地理教材中所呈现的内容比较丰富,知识覆盖面比较广,其中所涉及的气候资源和人类生产活动内容相对比较多,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需要切实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引导学生保护好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中的能源进行保护,这样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的领悟到环境污染给人类生存生活带来的威胁,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想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最重要的要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将环保意识融入到课堂教学,让环保理念扎根于学生的头脑,学生就会在潜意识中形成一种环保的行为意识,在生活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环保学习能力。学生环保能力的提升,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将理论知识与环保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知识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保证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策略
        1、结合教材内容,加深学生环保意识
        在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了大量关于环保的知识,由此可见环保教育对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意义非常重要。在中学地理教材中,会大篇幅的涉及到关于人口分布,水土资源和地势的相关环保教育内容。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环保教育有效融合起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样学生能够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的环保理念也能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的有效提升。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土地资源”时,可以为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由于我国大量开采煤炭资源,造成地表下沉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这一系列的行为对于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都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我们生活实际中的真实例子,感受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从而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能够主动将有害垃圾投入到专用的垃圾箱,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保护我们生存的土地资源。
        2、教学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危机意识
        在环保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不断的为学生建立危机意识,教师还需要按照学生所在的地区进行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环境污染的破坏性,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我们人类生命构成了威胁。

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可爱的小动物,但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这些动物濒临灭绝,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后天”这部电影,影片中将环境破坏的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图片或者是文字资料,为学生营造地理知识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对环境保护加以关注,更好的认识到环境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引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我国很多省份都存在煤矿,煤炭资源是人类最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可再生性对煤炭进行分析,这样学生能够树立保护资源的意识,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3、利用媒体教学,加深学生环保意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具有直观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迫切的环境问题也通过视频或图片,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这就需要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对课件制作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将环境保护的问题融入到课件中。学生既掌握课本上所呈现的内容,同时学生还能够把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于我们生活实际中。学生通过直观视频的观看,到社会生活中进行实践,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例如:教师在对学生教学“中国的自然资源”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关于非洲等多个缺水国家的视频观看他们的生存生活环境。通过相关资料的学习,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进行节约用水常识的普及,通过自身的行为践行环保意识。比如可以为学生通过对环保图片的展示,在洗手之后应该及时关闭水龙头,用淘米的水进行浇花,做到多循环利用水,学生通过前期视频的观看,会牢固的记住这些环保相关的小知识,并且用于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4、结合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环保思想
        在中学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来感受和体会实践活动,并且对环保相关的知识进行宣传。学生除了在学校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之外,其余时间大多数都是以家长。为办家长作为学生的启蒙老师,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深远的影响。教师也可以通过班级微信互动交流群,让家长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能够做到主动保护我们生存的生活环境。例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教学”时,在参与实践活动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自觉主动的进行环境保护相关资料的收集,并且在街道、社会等相关场所,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群众进行环保意识资料的搜集。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主题活动,比如说鼓励家长在公共场所尽量不随便吐痰,乱扔垃圾,主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爱护公物,为学生的成长树立榜样。进行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只有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参与,学生才能够在生活当中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结语:
        要想在中学地理教学阶段开展环保教育就需要教师,运用学生所课堂上所学习的地理知识,结合课外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师要深入的挖掘学生所学习的课文内容,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将生活中的现象直观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同时在课外开展环保意识宣传活动的过程中,要带领学生身体力行的践行环保行为,多角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约束自身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环保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李明花.浅议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J].年轻人,2019,(38):194.
        [2]任志刚.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探讨 [J].新一代,2020,25(19):136.
        [3]何干宁.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的理论和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23):68.
        [4]罗马.中学地理教学实施环境教育的途径探析[J].读写算,2019,(4):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