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纪录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 冯军华
[导读] 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课堂的关键所在
        冯军华
        山东省淄博第十七中学 255000
        摘要:发展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课堂的关键所在。在教学中,教师的视野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通过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创设真实且富有新意的地理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结合现实经验分析、理解地理现象,发展地理核心素养。近几年播出的《世纪大迁徙》《中国制造》《航拍中国》等纪录片取材角度独特、拍摄画面精美,所涉及的人口发展、城市规划、产业发展、交通建设等众多内容都高度适用于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提供了不少有益于地理教学的新素材、新情境。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探寻将这些纪录片与高中地理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以求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纪录片;高中地理;应用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出台,地理学科的地位也在逐渐提高,这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挑战。难度加大,教学能力要求也在提升,这就要求地理学科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在课堂教学方式上有所创新,从而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通过调动学生激情,既而提高课堂效率。在纪录片的具体类型中,一些与地理知识相关的专题纪录片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对于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来讲,适当地选取部分纪录片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是具有必要性的。因此,本文对纪录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设置教学情境,强化思维训练
        2017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58次提到“情境”一词,同时明确指出地理教师要积极使用多种资源创设地理情境,在地理情境中强化学生地理思维的训练,体现出情境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而情境的创设,需要开拓素材来源的途径,不能仅拘泥于学科渠道。纪录片如《地球的力量》《航拍中国》,电影如《金蝉脱壳》,户外真人秀节目如《荒野求生》等,这些视频直观生动、题材丰富、不同程度地蕴含有地理信息,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可为地理情境教学的素材来源提供更多的选择,值得地理教师去探索应用。比如,《自然的馈赠》是中央电视台重点纪录片项目《舌尖上的中国》中的第一集,以我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其中湖南湘西鱼稻共生、獐子岛利用纯净水体进行海产养殖、北京人将菜园搬上屋顶等素材体现了人类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笔者将视频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在感受大自然馈赠的慷慨时思考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给浅海渔业资源造成的损伤,并结合区域地理的中国地理知识和必修二的农业相关知识进行融合教学,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本段视频的教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牢牢扎根于学生心中,不少学生还形成了“勠力共建美丽中国”的梦想和期待。
二、合理运用纪录片,用于知识的巩固与强化
        依托具体的情境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相较平常的练习或者测试方式,使用视频资源创设情境的形式更富有趣味性,让学生参与知识复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还能增强学习主动性。如在必修三《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的复习课,可播放CCTV的“国家品牌计划”公益广告———北斗导航系统,时长约2分钟,(视频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应用北斗导航技术对藏羚羊迁徙路线进行监测与定位),然后让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指出中国科学家们应用了3S的哪一种技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并能很快地做出正确回答,从而很好地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

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争论与探讨视频情节的合理性,从而强化已学知识。如在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新授课,可选用人气电影《火星救援》有关火星沙尘暴的视频片段创设情境,学生在观看中正感受着沙尘暴的惊人破坏力,此时教师提出质疑:“火星是否有沙尘暴?其破坏力是否如此巨大?”引导学生对比火星与地球相关的质量和体积等数据,并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与探讨时间,让他们发现火星的质量与体积约为地球的十分之一,空气非常稀薄,因此沙尘暴的破坏力其实很低,所以影片的情节是夸张虚构的。
三、丰富内容,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储量
        高中地理包含了很多内容,比如对于宇宙的认识、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农业及工业的区位选择等等,是探究地球中的道理和规律的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学好地理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讲授时,教师单纯地“以教材为中心”,所教授内容全部取自课本,有的教师或许会补充一点知识,但都是用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学生很快就会忘记。而多媒体是一个丰富的资料库,其中有着多种形式、多种类别的地理知识。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将之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这种直观的演示会加强记忆,将这些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既开拓了眼界,又增强了地理知识储备。例如在《天体和星空》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银河系中美丽的星云图片,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其探索银河系的兴趣。在讲到星空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补充有关星座的纪录片的内容,适当穿插一些补充知识,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一举多得。
四、重视应用能力培养,设计实践情境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从地理角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可以设计社会实践探究情境,在切实体验、探索的基础上,使其保持学习热情,提高探索自然的能力,继而开拓思维,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地理内容时,主要是通过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相关知识,认识人地协调发展,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那么,在教学之前,可以利用微课为辅助,播放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视频资料,在情境观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环境问题有哪些类型?按照生产类型、环境要素、地理空间可以怎样划分?然后,在学习群中,组织学生组建小组进行实践讨论分析,在解析问题、探讨问题的基础上,认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从而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践情境,让学生小组设计调查问卷,如:①你认为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你认为环境污染有哪些?③对于保护环境,你可以做出怎样的实践行动?通过调查问卷设计,在社会人员调查访谈中,认识环境问题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随后,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展示小组调查情况,播放调查记录和调查感想。通过设计实践情境,培养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小组结合调查内容、调查结果,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习内容进行知识梳理和归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结束语
        总之,随着纪录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教师要深度开发纪录片的教学价值,明确纪录片的辅助功能,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和普世价值的纪录片,确立纪录片的播放时机,实现材料与教学内容无缝衔接,知识教育与素养培育有机整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孙亮军.纪录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20,18(02):146-147.
[2]汪阳.纪录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15):51-54.
[3]茆长来.视频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18(31):31-32.
[4]何筠.高中地理教学纪录片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8.
[5]覃世炎.纪录片视频资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