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宋述玲
[导读] 德育对于每一名学生都很重要
        宋述玲
        山东省淄博第二中学     255204
        摘要:德育对于每一名学生都很重要,因此,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注意将生物学知识与德育整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深化德育内容,实现智育和德育的双重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教育;渗透
引言
        德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护航作用,如今德育已被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方面。这四个核心素养均以立德树人为基点展开,其本质内容就是德育。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体制的不断完善,学术领域有关专家针对核心素养展开了系统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核心素养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核心素养在我国教育领域当中的应用比较晚,教育专家针对核心素养的研究综合了国外众多先进的学术思想,通过对比目前我国现有的教学环境以及教育体制,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体制改革可以推动我国教育的更高层次发展。所谓核心素养其往往是通过接受专业化教育所实现的知识积累、文化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也涵盖了个人的品格、思想以及情感的培养,在我国教育基础不断完善,人才素质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核心素养成为人才发展和成长的重要目标。
二、高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未发生性质的变化
        新课改的目的是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一些高中生物教师教学观念仍然未产生质的变化。在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在课堂问题方面,仍然没有设置出较好的提问方法,有些时候,高中生物教师在提问方式上存在着问题,没有进行问题之间设计的逻辑性,前一个问题和后一个问题没有很好地衔接,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对高中生物问题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行为和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课堂教学。但是有时候,也会对高中生物课堂产生不利的影响,高中生物老师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提问方式,在教学方法上没有进行有效地创新,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在实际的高中生物课堂上,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有效地提问时间较少。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生物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要创新提问方法,否则,一直沿着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二)缺乏丰富的生物教学素材
        高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一定的问题,教师过度依赖生物教材的知识讲解,教材当中知识点的片面性会影响高中生对生物学科的科学认知,而学生们在课程学习中往往也只是关注生物习题的解答,会将精力更多的放在生物习题的钻研上,让高中生物教学走向误区。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切实把握生物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对于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以及生物学案例没有进行科学的渗透和分析,高中生很难明确生物课程学习的价值,以及生物课程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导致学生们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比较盲目。
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未来的接班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信则国自信。爱国是每一个人都应具有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十分重要。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我国伟大的生物科研成就与相关的内容进行有机地结合,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科研的进展,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对祖国的自豪感与荣誉感。比如在学习必修一“蛋白质”这一节内容时,可以通过胰岛素的相关内容导入新课。

1965年,中国科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从此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又如,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是一种新的抗疟疾的药物,并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第一位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本土中国人,教师可以将这些最新的科学研究进展作为拓展内容引入课堂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些科学成就是每一个中国人为之自豪的光辉业绩,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民族自尊心,唤起学生的国家荣誉感,坚定学生为祖国的未来而勤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二)科学精神的渗透
        例如,在讲“杂交水稻”时,教师可给学生拓展“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救活了中国亿万人民,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国外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但是,当袁隆平面对众多国外的邀约时,他却说:“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价值在中国才能真正得到体现。”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袁隆平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此外,教材中还有很多隐藏的事例,教师可根据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病毒是生物吗?病毒与动植物这些生物有什么不同?病毒如何生存和繁殖?),引导学生探讨2003年的SARS病毒和2020年的新型冠状病毒,以及疫情期间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体现出的强大民族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创设教学情境,提高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授“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时,环境污染是每一个学生都知晓的问题,但是没有亲身经历,很多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并不能深入理解。教师可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播放环境污染的相关视频,给学生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是导致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并知晓环境保护的迫切性、必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分析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破坏,与学生讨论环境保护的一些具体措施,促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四)进行职业规划教育
        学生在高中毕业后要进入大学的校门,面临着专业的选择,大学所学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的就业方向。因此,在高中学习期间,教师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充分融入生物课堂中,为学生今后专业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这些内容的教学中,会提到一些生物学技术手段,如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疫苗的制备、试管婴儿等,这些技术在生活中应用很广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白生物技术的发展是为了服务人类,让生活更美好的,进而认识到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职业是不分高低贵贱的,都是在为社会做服务和贡献的,都是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所以,学生要跟从自己的内心,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树立职业理想,今后尽可能地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结束语
        德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教师在进行生物学科教学设计的同时要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实现学科知识与德育合,真正意义上达成“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切实做到立德树人。
参考文献
[1]孙正莉.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略[J].吉林教育,2019(44):29-30.
[2]王洪宁.浅析高中生物课堂德育渗透的有效开展[J].吉林教育,2019(44):67.
[3]龚军辉.在高中生物科学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9(09):45-48.
[4]田文术.关于德育元素走进高中生物课堂的思考[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12):293.
[5]马军山.浅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以“遗传变异”为例[J].考试周刊,2019(61):1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