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活动设计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徐敏
[导读] 近年,中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学的角色和作用俞显凸出
        徐敏
        上海市医药学校  
        摘要:近年,中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同时,中等职业学校思政教学的角色和作用俞显凸出。《哲学与人生》是中等职业教育思政课的核心课程,教学的成效直接影响和决定中等职业教育思政学科的教学质量。本文立足中职思政课一线教学的实践和总结,分析中职思政课程《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活动设计,以期为广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政课教师在课程改革和创新过程中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教学活动设计
        
        《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形式要根据中职思政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知识点的系统性和难易程度来适用。《哲学与人生》课程每一章节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联系,是培养和树立中职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主要手段。从《哲学与人生》课程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划分来看,二年级的中职学生入校一年后,认知和社会经验都有一定的积累,所以在课程的知识点的设定上更为专业,辩证思考较多,难度较大,因而《哲学与人生》课程的教学是被安排在中职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授课。
        一、《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活动设计要依据教材分析
        《哲学与人生》课程全书共有五个单元,15课,32学时,为中职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的思政课程。梳理分析《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的知识点,本课程共有30目知识点,细化知识点90处,平均每2课时有知识点7处。结合知识点的梳理,本课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生发展的历程结合了起来,启发学生用哲学的思辨来思考和感悟人生。二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面临学期末的企业顶岗实习,在人生的选择上也面临着是继续参加三校生高考提高学历?还是参加工作,边工作边进修?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帮助学生学习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然、社会的发展,正确处理和认识人生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正确做出适合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和发展方向。
        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通常会遇到或反思这样三个教学问题:1.哲学的问题和人生发展的问题都是属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在课堂中把抽象的概念让学生具体化理解?2.哲学的派别和分支很多,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很多哲学的门派,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3.矛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人生选择过程中处处存在矛盾,同时,矛盾也是贯穿于本课程的教学始终,如何在课堂学习中教会学生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是本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关键。
        
        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活动设计要注重学情分析
        (一)对于班级学习习惯的分析
        班级学习习惯的不同会形成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的不同,同时,班级的整体班风也会决定班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班级的学习习惯也是教学活动设计的考虑因素,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习惯特点,设计出适合于在本班级开展《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活动形式。
        往往不同的班级可以按横向和纵向进行归类,处在同一纬度上的班级可能有相似的学习习惯,差异较小,纬度不同的班级可能学习习惯的差异较大,应区别对待。例如上海本地班的学生与外地学生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可能差异较大。一般外地来沪的中职学生习惯于教师在课堂中对于知识点的直接讲解,自己直接听讲和记笔记,课前也很少有预习课程内容和上网查找资料的习惯;上海本地的中职学生习惯于上网搜索,对于知识的接受面较广,课前也少有预习课程的习惯。所以对应这两种情况,教师在前者外地学生的班级中要更多地帮助学生做好课前的教学活动准备工作,帮助他们在网上搜集材料,鼓励他们课前积极预习知识点,以备在课堂中能有足够的自信和充足的准备投入教学活动的环节中去,并要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们循序渐进地培养正确、科学的学习习惯;对于后者,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积极的鼓励,自然事半功倍,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调动起来,结合他们对于网络的熟练运用及网上资料查询的学习习惯,可以充分地完成教学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甚至会超出教师预计的完成效果。又例如对于不同专业的班级学生而言,学习习惯也会有所不同,专业属于理工类的班级学生可能更习惯倾向于在课堂中实践操作多一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多多利用这个学习习惯,考虑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中开展以“小组合作”或“课堂游戏”形式的教学活动,并在课前布置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活动准备工作;专业属于人文管理类的班级学生可能更倾向于在课堂中思考型、讨论型多一些的学习,那教师可以考虑在《哲学与人生》的课堂中开展一些以“课堂辩论”、“头脑风暴”、“故事交流”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充分借助他们的学习习惯的特点,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
        (二)对于班级整体风格的分析
        不同的班级整体风格也是有差异的,就好比是一杯凉白开和蜂蜜水的区别,要知道在凉白开中加入适当的糖,会别有一番风味,而要在蜂蜜水中再加糖又会感觉甜的过腻,所以分析和判断班级风格是正确选择适当教学活动形式的前提和保障。
        在中职校中,往往班级之间的风格迥异,有的班级风格活泼,进教室后不用教师做任何破冰或情绪的铺垫,学生日然天成。类似于这一类的班级,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有益,学生参与程度高,思考积极,活动进展的效果也一定非常有效,所以对于这类班级风格活泼的班级,教师通过分析一旦确定班级风格后,就可以在《哲学与人生》课中充分利用优势,大胆地进行组合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可以设计多个形式多样,互相关联或独立成型的活动,融合班级风格,因势利导,教学效果也会有显著的成效。


        
        三、《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活动设计形式
        结合上述《哲学与人生》的教材和学情分析,以问题为导向,笔者尝试在课堂教学中来解决以上问题,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活动设计的形式上可采用以“课堂辩论”(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学生围绕特定论题以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可以使用辩驳、问难、陈述等形式进行,在辩前准备和辩论中让学生们互相学习,提高能力)为主,以“头脑风暴”、“故事交流”、“情景模拟”、“课堂游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具体要做到(以下均以“课堂辩论”的教学活动形式为例):
        (一)让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在《哲学与人生》五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中,哲学概念充斥着人生发展,人生发展中包含了哲学概念,哲学的概念本身就是抽象的,是形而上的理念,而本课程的哲学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论部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理论落实到实践中去,让抽象的哲学概念具体化;人生的发展充满着未知性和变化,特别是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走出怎样的人生道路,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如何发展自己不仅是自身和家庭非常关注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未来。所以通过哲学来正确思考和感悟人生,摆脱天马行空的“人生大道理”或是所谓的“过来者经验”,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精彩的,让学生能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和总结出自己的人生哲学,这就需要让人生发展的问题真实落地。所以把《哲学与人生》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而言非常的重要。
        如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能让学生围绕辩论主题自行搜集辩论材料,撰写论点陈述,论点的证明又是需要现实案例来支撑的,在这准备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很努力地在现实和实践案例中去论证或反证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自然让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落地;同时,通过辩论的过程,能让学生充分地投入到人生发展和哲学思辨的氛围中去思考,通过正反双方观点地碰撞,引证、例证也能让抽象概念不断地落地,促使学生们能够从实际出发来思考问题,让抽象概念具体化;最后,通过辩论赛后的反思,让学生们在赛后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感悟,也能加深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更能懂得用实证去践行的重要性。
        (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在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产生的哲学流派众多,衍生出的思想理论更是丰富多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哲学世界中的一颗闪亮金星,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统一,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起来的,更是为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解放了思想,提供了指导,是中国共产党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中职的学生们来讲,这是他们第一次在课堂中正式接触哲学,是哲学的启蒙课,而哲学又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学说,是对他们今后的人生有重要启迪和引领作用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人生,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如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能更有针对性地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首先是教师对于辩题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教材在很多的知识点上就突出了两个统一,对辩题的取材和选择上范围很广,选择性很多;其次,学生在辩题的论证前期准备和进行过程中会搜集相关的正反案例进行对比和引用,教师对于学生进行论证的要求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且与时俱进,这样的观点论述才更接地气,更有说服力。而在论证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都集中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要求,学生也能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三)学会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学会使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和思考在人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是《哲学与人生》课程学习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是指导和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处处充满了矛盾,而矛盾又是推动人生不断发展的动力,要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和思考人生,这些都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如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能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帮助学生学会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人生发展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正确看待人生发展中的矛盾。例如讲解第四单元第11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中,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同时,这处知识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在课前让班级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好辩题“中职生应先追求理想还是先注重现实”的正、反双方的辩论材料(为讲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作准备);把班级分成两个小组,前排3名辩手,每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抽签决定正反方,双方学生做简短自我介绍,组织学生就“中职生应追求理想还是注重现实?”展开辩论;在趣味辩论赛中,学生们或引用托尔斯泰的名言:“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或引用雨果的语录:“人有了物质才能谈得上生存,有了理想才能谈得上生活。”通过课堂辩论,既可以引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又可以通过部分学生的极端观点引出两个“极端错误”,通过分析正反双方的观点,很好地贴近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理解能力,一步步地把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个难点化解开来。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教师最后点评,师生共同努力化解难点,并通过学生感悟、探究的这个过程加深理解、深化认识。同时也教学会了学生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和提出问题,体现了一切从实践出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参考文献:
[1]郑金洲:《互动教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2]姜丽萍、李俊芬:《课堂活动设计指南》[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3]李霞欣:《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活动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4][苏]阿列克谢·列昂捷夫著,李沂等译:《活动·意识·个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5]姜丽萍、李俊芬:《课堂活动设计指南》[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6]颜伟云.:《科学教学新探索:课堂活动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