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惠丽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亡则国家亡。青年一代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广大青年要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引导学生在吸收前人所创造的文明的同时,承担文化传承和科学研究的使命担当。与时代同行,做民族脊梁。
关键词: 大学生;德育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何为德育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教育。作为德育工作者的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反思,与时俱进,认真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高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构建起符合当前社会基本需求的全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并非一个和平的时代,爱国是大学校园的主流话题,家国情怀是每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品质。我们不仅要有修身齐家的人文理想,更要有心系国家的责任担当。在处于和平国度的我们谈爱国会显得空泛,因为我们无法感受到处于第三世界的某些国家的公民每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也无法感受到在那个浴血抗争年代爱国意味着什么。但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我经常教育学生,国人不爱国,何以为国人。作为当代青年学生,我们具有敏捷的思路和超前的意识,但我们缺乏的是思辨和笃定。我们要了解历史,了解国家及党中央的大政方针,更要学会接触社会的同时反思社会问题,不可随波逐流,要具有清晰、独立的思考能力,做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实践者、传播者。
二、德育工作中要更加强调文化自信。
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易经文化是我们的瑰宝,也是我们古人智慧的凝练。做到像宇宙一样不懈运行,从不停息,是一个人自强的最高境界。青年学生要学会自强,首先应对自强的理解全面辩证。自强首先要有精神之独立,放眼世界,开怀心胸,海纳百川,是精神独立的先决条件,我们不要拒绝接触外界,要学会拿来主义,然后再取其精华,最后做到知行合一,这是精神独立的几个阶段,需要过程和勇气,需要耐心和思考;自强的其次要自我培养大气、大节、大智的心灵境界。没有大气,如果只会为每天的琐事哀声叹气;没有大节,在大是非面前就会徘徊不定;没有大智,在人生抉择中会误入歧途。书本、大师、社会,这些都是铸炼心灵,提升境界的有利资源或途径,我们要学会利用,不辜负青春韶华。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大鲜明特色。当代大学生要谨遵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教诲,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
三、德育工作中要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马克思哲学要我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什么是事实,是经过调查研究得出的比较客观的结论为事实。事实不是网上流传,不是耳听甚至眼见,更不是街头巷尾的小道消息。事实是经得起检验的,客观存在的。历史上有多少人为了坚守事实真相敢于付出宝贵生命的,外国的有天文家伽利略、布鲁诺等,中国的有改革家商鞅、晁错等。
近代中国也涌现了很多为追求真理和事实的名人名家,其中有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为我国地球物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90岁高龄的科学泰斗,仍旧在生物改良品种的发现与创新领域从未停歇脚步。一生淡泊名利,艰苦朴素。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向先辈学习,追求真理,追求事实。在高校,无论是神圣的课堂上,还是幽静的图书馆,大学生应有的状态应该是为探求真理和事实而读书,思辩。
四、德育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青年要奋发有为,就应摒弃浮躁。什么是浮躁。我们常常在校园中听到的一些流行语就能反映出青年人的浮躁,比如:郁闷,我哭了,蓝受、香菇,我太难了等。大学本应有的朝气蓬勃,却被这样一些浮躁气息所覆盖。那么我们深究下浮躁一词,浮躁本意为人之内心有众多的东西要动,而又没有地方可以让他们落脚,因此到处飘荡不得安心。我们考虑为何无法落脚安心,就是因为没有理想信念,没有自己的思想。我们没有思想是因为我们太缺乏读书和学习,试问平时我们有多少能够潜下心来读一下经典的。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自己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让人启发智慧,滋养浩然之气。读书是可以跨越时空的,是能和智者对话交流的,从而最终能形成自己的思想,一个有思想的人是不会浮躁的。有思想,有信念的人才能够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一种气质和情怀。卡尔·马克思年轻时就是一位特别喜欢思考的学生,他通读了康德的哲学著作,但不明白之处并没有不求甚解,他拜读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思想,但他并没有满足,在吸收批判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过程中结合实践总结,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创立了自己的一套哲学体系,即马克思哲学体系。马克思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建设及新时代的发展建设提供了思想方法的指导作用。
五、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坚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从业者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要培育大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强化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现在每个党支部都在党组织领导下带头学习“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教育主题,学习对学生好比教书育人对老师,是天职,是应该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做事情发挥工匠精神,不仅适用于手工工人,工程师。也适合于任何行业的人。我们的传统对工匠精神或许有些理解的偏差,我们传统称老师为教书匠,称建筑工人为泥瓦匠,称木质家具生产者为木匠等,在大众的内心,这些职业最初并没有高大上的意思。而我们的专家去德国访问后收获的心得却是这样的:来到一家知名科研所,发现德国知名的工程师,科学家们都亲自操纵着机器,身上脸上涂满了油质。这让我们自己的专家感慨万千。我们在校的大学生,除了读书学知识外,是否也会抽出时间投入到社会当中,把学到的知识和书本理论用于实践呢?如果你能做到,你就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伟大之处。一个国家的复兴需要更多的普普通通的大国工匠。所谓的工匠精神正是在长此以往的笃行中精益求精,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的。
总结: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的共同使命。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18 年5月第一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0年6月第一版
[3]新华网评《青年干部应该有新作为》【M】新华网:2017-12-12
[4]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习近平寄语青年》【M】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9-4-30
作者简介:范惠丽,1991.6.27日出生,女,初级职称,经济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经济学、管理学。
邮箱:152090819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