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课堂师主导,教无定法贵得法——以语文教学中的几处细节为例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 仇吉娜
[导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中,我们强调最多的就是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诚然,关注人的教育才是真善美的教育
        仇吉娜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明港高级中学,浙江省宁波市,31580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深化中,我们强调最多的就是教学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诚然,关注人的教育才是真善美的教育。但在具体教学中如若淡化或者轻视了教师作为课堂主导的功能,课堂过于随意概念过于模糊,我想这种现状是与初衷悖逆的。在而今信息量庞大、知识点获取便捷的时代,语文教师的主导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细节的处理中更应多一些确定少一些模糊,多一些朴素少一些技术,多一些思辨少一些随性,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可以少一些尴尬。
        【关键词】教学主导     教学细节      本色课堂     确定     朴素          
        
        随着课改的推进,无论是观摩课还是比赛课,一线教师在各类课型中无论从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技法的翻新都给人以耳目一新,老师们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对学生的循循善诱,精致的多媒体展示,以生为本的问题驱动,都让人受益良多。面对纷繁驳杂的课堂教学,鄙人愚钝有所困惑,今不揣冒昧将教学中值得商榷与关注的几个点及及同仁的几处争议为例,浅谈语文教师的主体性课堂的主导性之重。
                                                                        多一点“朴素”,少一些“技术”
        听得有老师上《我心归去》在课堂导入时播放费翔的《故乡的云》,长达五分钟之久;听得有老师上杨绛先生的《老王》用PPT大段大段插入有关文革的社会背景;听得有老师上《像山那样思考》在粗略的扫完文本后留了近十分钟时间配乐朗诵了一段环保主题的文章……多媒体作为课堂的辅助教学,适时应用确能画龙点睛,但如果我们老师在备课时把过多的功夫花在了多媒体版式的设计、动画的吸引等环节,将事先拟好的答案呈现在PPT上,那么我们将错过课堂最精彩的“生成”。黄厚江老师在他的《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曾提到:“语文课,越来越好看了;语文课,越来越热闹了。新理念越来越多了,形式越来越丰富。可是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体验多了,积累少了;看影视多了,读课本少了;听录音多了,朗读少了……”黄厚江老师从“语文本原”“语文本真”“语文本位”三方面定位了“本色语文”,我想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否可以多一些朴素,少一些技术。
        关于这个话题,很多老师思考了,呼吁了,我深有同感,曹国峰老师的《简约:语文课堂教学的再思考》,徐华老师也有在文章中提到“减少多媒体的运用,增加语文活动的时间”,郑逸农教授更是在《让自觉和忧患成为语文教学流派的共同意识》一文中大声疾呼“要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在语言文字的康庄大道上,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揣摩、品析和诵读、积累中,积淀自己的语言素养,打下坚实的语言底子。”还语文本真,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有意识去追求语文课堂的“本色”“朴素”,也只有在这条路上思考着,才是真正发挥着语文教师的功能,教师在语言文字背后挖掘到的意蕴正是体现了教师自身解读文本的能力,一张能涵盖课堂内容富有新意的板书更是体现了一位教师的功底。我曾随堂听得宁波市名师赵盛成老师的《师说》一课,他是这样组织他的课堂的:
1.回顾韩愈作品及“说”的文体,顺势点了初中所学的《马说》
2.整体感知。齐读韩愈简介;落实关键词,八代散文衰弱——东汉骈文——古文运动的兴起;齐读“说”,认识文体(师:写在课文题目旁边)
3.文本研习:1)齐读第一段,注意句末虚词:也、矣;(顺势提醒学生读书的态度:端正)2)提问:文章有哪些元素组成?《师说》表达的是作者的“师道”;3)“从师学习”一直是儒家思想的精义,社会的根基之一,“师道”的“正”与“不正”决定国家的兴衰;
4.当时韩愈处在什么样的时代?①以族势取人;②求佛;
5.从身份来说,韩愈是一个?“士”。(教师解读“士”:读书人,知识分子——道,有一种社会承担)韩愈面对人性的衰弱,大声疾呼、倡导,坚信自己的主张总有一天能实现,指导学生朗读要“读出坚定,读出坚决,读出心急如焚”。
6.点拨字词。
7.文章的核心是“传道”,传道是目的,授业是手段。教师解读所谓的道即“儒家思想”,业为“儒家经典”,两者的关系:以经典来表达,业是道的载体。结合字词点拨。
8.小结:授业中难免有惑,老师的基本任务是解惑,传道为大师,授业为中师,解惑为小师。
        这是随堂一课,和很多导入背景或一字一顿释疑的课所不同的是,整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主线为“尊师——爱学习——重素养——高尚——风尚正——社会根基之稳固”,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在这里没有课件,只有老师问、学生答、板书注。这样朴素的课堂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语文课堂回归到安静的思考,而不是浮夸的热闹。我觉得我们当下的语文课堂,不缺热闹缺的是安静,热热闹闹里有学生脱口而出的答案和老师随机就问的问题,不缺随性缺的是思辨,本色教学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能安静的思考,静能生慧,思能生智。


        多一些“确定”,少一点“模糊”
        高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中有一个考点为“探究题”,旨在要求考生对作品的人物、主旨或作家的创作等进行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的探究其实我们教师在平常的授课中也是经常作为最后一个环节来提亮整堂课的。曾听得一堂关于《品质》的公开课,教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1、导入:“中国梦”——小人物的“靴子梦”
2、文本研习:
(1)作为一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身份?(靴匠)
(2)“我”和格斯拉兄弟的关系?(老主顾)
(3)“我”去格斯拉鞋店的次数,做了几次靴子?
(4)格斯拉兄弟的结局:死了。怎么死的?(哥哥:愁死了;弟弟:饿死了)
(5)作为靴匠的身份,他需要做什么?(招揽生意,做靴,售后)
(6)对于这些工作,兄弟俩做的怎么样?
(齐读第8段,得出格斯拉形象:朴实;做出来的靴子:结实,耐穿)
(7)除了朴实,还有?
(诚信。分角色朗读12—21段。然而,生意越来越差,体现在“店面”。学生找店面变化的细节,以及格斯拉外貌的变化,得出结论:不变的是靴子的品质)
3、小结:变与不变中,体现的是格斯拉兄弟对靴子的热爱,
4、探究:有着这样品质的靴匠,制作出这样好的靴子,最后的命运是死亡,原因?
5、主题:赞扬靴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探究格斯拉之死的原因中,有学生认为是社会的原因,大工业公司的垄断,小手工业作坊经营越来越有困难,有学生认为是他自己跟不上时代,如果格斯拉兄弟在不改变靴子品质的条件下,改变经营理念,也许结局就不一样了。老师给出的评价是都有道理,并小结:客观上,大工业时代,垄断经济对其的冲击;主观上,他太在意靴子的品质。
        关于这个课例,我觉得教师能利用小说人物身份的视角来解读是一条可行且清晰的通道,只是我对死因探究和主题的理解教师给出的结论是不胜认可的,甚至觉得教师这样的评价是不明确的或者是缺乏个性化解读的。孙绍振教授曾说:“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可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相信很多学生阅读中关于小说呼吁“品质”赞扬底层手工业者的主题是不难把握的,教学中探究格斯拉兄弟之死确实是一个深入文本的点,只是我很疑惑学生提到的“他太在意靴子的品质,坚持用最好的皮革,而且亲自做”是其中的一个死因么?陈日亮有句话是我非常认可的,“学生的直觉、感悟、理解也会有片面性,以至误读与曲解,我们讲尊重学生的感悟、理解,绝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引导、纠正、补充的责任。”我觉得将格斯拉之死归咎于靴匠本人是不合理的,简单的将矛头指向社会垄断是不够深入的。当我们继续以小说人物的身份去探寻会发现格拉斯作为一名靴匠,他制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可以做时新的式样”,作为售后“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他做了所有符合他身份的事,也就是他的行为是“正常的”,那么“顾客”为什么反而不光顾了呢,顾客也深谙“靴子”的品质,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顾客不愿意等啊!”我个人认为比起社会的垄断,这个原因更惨痛更深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还“等得起”品质么?这是人性下堕的悲鸣。一切文学都是人性学。我总觉得高尔斯华绥在揭露工业革命带来的诚信危机基础上,更多的是一种对人性浮躁的反思。因而,在这样探究题上,我们教师的读者主体意识和课堂主导意识是不是可以再增强一些?而不是“把多元解读理解成‘一切解读都是合理的’的相对主义”。有时候教师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可能会让学生更加信服与慨叹。
        钱理群教授提到:“语文阅读教学既不同于个人阅读,也不同于读书俱乐部的讨论式阅读,原因就在于课堂的阅读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即使有阅读讨论也是以教师的引导为前提的。”“如果放任学生随意解读文本,很可能会养成不认真探究文本字、词、句、篇章,弄懂原意而望文生义,胡乱猜测、发挥的读书习惯,影响是更深远而恶劣的。”可见语文教师职责更在引导学生做个性化阅读而非自由化阅读。对于有些探究性的问题通过教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引领学生进行思辨性的阅读,其实是件非常美好的事。黄厚江老师在“语文共生教学”中也曾说到:“教师要用自己的阅读引领学生的阅读,用自己的阅读感受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用自己的阅读体验激活学生的体验,用自己的阅读思考激发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的发现。”教师的主导功能也正是体现在面对文本探究的时候,能多给学生一些我们老师自己的阅读心得,而非模糊的提到“言之成理,两者皆可”。
小结
        语文的教学归根结底是语言和文学的教学,语言是根基,我们不能忽视,一字一词一言一文的课堂虽然朴素甚至古板,但也好过漫天扯地的胡侃,文学是人学,“阅读并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还需要读者主体的‘审美再创造’,而作为特殊读者的课堂上的学生,他的审美再创造,是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可知,教师作为阅读主体作为课堂主导必须发挥也应该发挥他应有的功能——引导者!我们语文教师真应该回过头去看看2008年第4期到11期在《中学语文教学》连载的王富仁教授的《教师主体论——以中学语文教师为个案》一文,信息泛化大数据时代的今天,更应该重提“教师主体论”,强调本色课堂教师主导性的作用。只有我们自身有这种意识了,才会试着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接近“本色”,回归到原点,这无疑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每每想到陈日亮老师说的:“尊重学生的每一个发问和质疑,发现适时引导的契机,既是教学的智慧,更是为教者的道德。”可不慎乎?重视教师课堂主导性的功能,呼唤语文教师主体性的回归,适时机智的发挥课堂内外的引导功能,是一种职责。此文既是笔者的一种忧虑,更是对自己的一种勉励。
【主要参考文献】
①王力:《古代汉语常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②周振甫:《周振甫讲怎样学习古文》,[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③陈日亮:《如是我读:语文教学文本解读个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④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⑤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解读语文》,[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
⑥钱理群:《经典阅读与语文教学》,[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仇吉娜, 1982年9月,女,汉族,浙江省宁波市 一级教师,从事高中语文教学相关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