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 1.白培章 2.孙延宁
[导读] 我国高职院校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
        1.白培章   2.孙延宁
        1. 济南职业学院 山东济南 250000
        2.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济南 250000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是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是有助于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课程。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是对当今时代发展下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以素质能力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方向。

        关键字:高职院校 职业教育课程  教学 研究

        从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上看,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策略层面的专业化、应用型职业人才。但从现实中可以看到,高职职业教育还存在内部教学建设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职业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等问题。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是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是对当今时代发展下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以素质能力为导向的稿子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方向。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的运行需要一个科学、系统的支持系统,本文建议从丰富教育的实施主体、建设高素质师资力量、建立灵活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图1为加强和改进的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体系示意图。

图1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体系示意图
        1 不断丰富教育的实施主体
        传统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和工作岗位。面对目前要求越来越高的职业教学任务,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实施主体的组成,突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限制,在不同行业和社会上去寻求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如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将企业、社会和学校共同作为实施主体,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和职业岗位有接触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课程要区别于其他本科高等职业院校,增加实践性强、职业性特点突出的内容,借助不同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的力量,来增强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如由行业牵头在高等职业院校组织专业技能大赛,选拔为行业所认可的各类人才,为人才颁发行业的通行证等方式,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证书含金量。
        2 建设高素质师资力量
        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中,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才是保证高职课程改革的最大保障。课程体系在从学科教学向素质教学转变中,只有一支高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促进知识灌输向个体内在驱动学习的转变。在新时期高职职业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具有讲师和工程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涵养。教师要发挥以身示范的作用,让学生从教师身上就能感受到对技术技能执着追求的工匠精神,能从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精神上,引导学生培养树立个体的职业追求目标。要丰富高职院校的教师力量,不仅选用科班毕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还要聘任各行业的技术大拿和技能人才翘楚,引入企业中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进入到教师队伍中,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3 建立完善多样化评价体系
        要面向素质教育的需要,优化完善现有高职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一是让评价内容更加具体,从对个体的片面评价量向综合全面评价转变;二是不仅由学校开展评价,还引入实习单位、实行岗位人员参与,形成多元评价主体;三是让传统的结论型评价向诊断型评价和总结型评价相结合,评价手段上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让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发挥出更为准确的评价作用。
        4 结语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将推动高职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本文建议通过丰富教育的实施主体,建设高素质师资力量、建立灵活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蔡有柱.教学诊断与改进视域下高职院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国际公关,2019(09):74+76.
        [2]陆春桃.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及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22):40-42.
        [3]彭红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7(01):23-25.
        [4]刘中丽. 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
        白培章(1980-10),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学。
        孙延宁(1983-08),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大学英语教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