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识读素养下欣赏评述领域教学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7卷9月第25期   作者: 左春燕
[导读] 美术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图象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基本能力
        左春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 北京市  101101
        摘要:美术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教师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图象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基本能力。图像识读作为美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对美术作品、数字图像、影视作品、生活中各种图像符号的造型、色彩、比例、肌理、材质、技法、风格特征等的详细认识、比较、辨别等。图像识读作为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学校教育中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关注欣赏评述领域的教学实践,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美术审美识读积极性,也才能够让美术教学的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关键词:图像识读素养;欣赏述评领域;教学实践
        一、音画结合,激发欣赏兴趣
        准确地说,绘画并非一种孤立的艺术形式,它与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形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让这些学科进行跨界融合,这样才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感觉的关联而产生浓郁的学习兴趣,也才能够为欣赏述评打下基础。
        在《画家徐悲鸿》这一课题的学习中,教师采用了音画结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速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对画家徐悲鸿的探究过程中。或许在日常生活中,有部分学生对绘画并不一定有兴趣,但是在音乐的激趣下,学生就能跟随着老师的节奏进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
        二、问题切入,引导欣赏内涵
        美术教育的中心是人,学生是主体,因此,在美术教育中需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才能够让欣赏评述真正地发挥出意义。《画家徐悲鸿》中的内容很多,学生要对其进行一一的欣赏述评需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进行。首先便是对于画家本人的思考,为此,教师充分把握了美术教学中以形带教的理念,先为学生播放了一段视频,并引导学生对视频进行认真地观摩,然后随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样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然后才能够为其充分发挥想象,大胆的进行思考而提供可能性。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了“徐悲鸿是怎么画画的?”、“作品有什么特点?”、“他的作品有多少?”、“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等问题,教师则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性的提问:“徐悲鸿的名字中为什么会有一个悲字呢?”这就自然而言地让学生将刚才所提到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串联,也为学生在思考中去欣赏提供了方向。众所周知,徐悲鸿是我国基础的美术教育家,他的画多种多样,除了《马》,还有《田横五百壮士》等,这些画将西方的油画、素描和中国传统的相结合,将画与当时的时代发展情况紧密相连。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徐悲鸿的画作也必然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所以此次教师在初次思考中,让学生带问欣赏旨在促使其根据徐悲鸿的画去探究画中的时代天地。
        三、拓展途径,提升欣赏能力
        画中天地甚是宏达,然欣赏者需要在整体感知之后进行微观细赏尚可以获得蕴藏在其中的那一份真挚。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微观欣赏的过程中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细节描摹之中去逐渐感知徐悲鸿画画的过程以及所表现的情感。
        (一)对比欣赏,感知特点
        画马不是徐悲鸿的专利,在我国的绘画长廊中,另一位伟大的画家齐白石也画马,但是这两人所画的马是一样的吗?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教师出示了两人所画的马,并引导学生进行详细的对比和探究。在观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学生A:“齐白石画的画给人一种天真、稚拙的趣味。”学生B:“徐悲鸿所画的马更加朴实”。学生C:“我觉得两人所绘画的马各有不同,但是究竟是谁的马画得更好,这个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喜好来判断。”学生T:“徐悲鸿的马更有体积、有光感和空间感。”学生L:“徐悲鸿画的马更加夸张、概括。

”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总结,并指出徐悲鸿一生创作了数千件作品,他的奔马,更是驰名世界,几乎成为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那么,徐悲鸿为什么能把马画得这么栩栩如生呢?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而真实地了解徐悲鸿,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段视频:“我爱画动物,皆对实物用过极长时间的功。即以马论,速写稿不下千幅,并学过马的解剖,熟悉马的骨架、肌肉、组织。又然后详审其动态及神情,乃能有得”并进行总结,徐悲鸿为什么能将马画得如此栩栩如生呢,这与他的写实精神有着极大的关系。一切艺术均源自于生活,徐悲鸿正是把握了这种精神,才让其笔下的马更加的形象生动,更加的写实。而这样一对比,我们便也容易发现了徐悲鸿的绘画风格中有写实的主要成分。为了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师又出示了课件古人所画的马以及西方画中的马,并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古今之马有何异同,中西之马有何异同?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D得出了以下结论:“徐悲鸿的马不仅借鉴了西方画的优势,还融合了中国画的精髓,做到了中西合璧,古今传承,所以在艺术方面实现了创新。”
        (二)技法欣赏,感知深意
        徐悲鸿的画之所以值得我们进行深层次地探究,除了其画作所表现出的形态之美,还应该去感知技法之妙所带给我们的深意。徐悲鸿不仅能画马,还画其它的生活场景,为人们呈现出极具深情的画面,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时应该充分欣赏画作的激发,欣赏画作之中所蕴藏的深情。为此,教师在此播放了视频中徐悲鸿的成名之作《田横五百士图》并引导学生根据画面来进行欣赏。
        画是生活的反映,是画家情感的寄托,细赏徐悲鸿的画让我们感知到了画的美妙,感受到了画中的深意,也让我们感知到了艺术的魅力。
        (三)拓展赏析,感知情感
        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论,这实际上用在艺术创作中同样适用。情感是美术的灵魂,没有情感的画作如同木偶,难以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时应该在述评的时候对其中的情感进行更为全面的理解,为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赏析。教师出示:赏析《风雨鸡鸣图》并提问:“先观察,画中描绘的是什么?”“你认为题款和画作表达了徐悲鸿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出示:赏析《前进》“通过读题款,你读到了徐悲鸿怎样的心情?”、“徐悲鸿仅仅是在画马吗?你读懂了什么?”通过分析,学生A:“七七卢沟桥事变。”学生Y:“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学生H:“徐悲鸿把鸡鸣比喻为胜利的希望……”学生G:“辛巳八月十日第二次长沙会战,忧心如焚,或者仍有前次之结果之。企予望之……”学生J:“徐悲鸿通过画作的形式为民族和国家的命运——发声呐喊——唤醒民众去战斗和拼搏”如此,教师再进行相应的点拨便能够让学生在拓展赏析的过程中对作品中的情感进行述评,从而感知到美术作品的深意:“促进学生养成尊重和珍视祖国优秀文化与传统的必备品格。将对徐悲鸿画作的欣赏上升到精神的层次——文以心生,托物寄情,一笔一画之中展现出徐悲鸿浓郁的家国情怀,也是对我们人文精神的一次涵养。”
        结语
        基于图象识读的欣赏述评是当前美术教学的关键途径,教师应该将课堂归还于学生,让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表面深入内涵,从形式深入精神,进而去通过美术世界中的形、色、情等来进一步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素养,然后在美术的世界中感知生活的乐趣,感知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佘翩翩.美术核心素养之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20(15):142-143.
        [2]李川.视觉文化下图像识读能力的培养[J].西部皮革,2020,42(14):131+13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