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班级管理活动中德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12/16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第25期   作者:陈秀芬
[导读]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接受班主任的熏陶和管理。班主任展现出的班级管理意义是不可忽视的,通过“以德载人”的模式,能让学生领略到德育知识的内涵和价值。

        陈秀芬
        广东省博罗县博罗中学中洲实验学校     516100
        摘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要接受班主任的熏陶和管理。班主任展现出的班级管理意义是不可忽视的,通过“以德载人”的模式,能让学生领略到德育知识的内涵和价值。小学班主任从综合性角度着手,带领学生进步,让学生领略到德育知识的重要力量,同时也能接受德育的洗礼。班主任不断释放德育的内涵和相应力量,让学生能在追随德育管理工作价值的情况下,不断激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相应内容。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小学教育
        引言:小学阶段,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要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将德育工作进行有效开展,让学生在收获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及道德品质,引导其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合理安排管理时间
        班主任除了担任班级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外,同时也要进行学科教学,因此更多的是把注意力放在教学任务上,面对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尽可能的简单化处理,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并没有真正的关注学生。还有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经验较少,那么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就存在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比如很多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当中,只是单纯、片面的管理班级卫生或者管理学生学习,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等方面,因此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当今社会,很多的小学生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都存在心理问题,那么这会严重阻碍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甚至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可能会做出自残等一系列的安全隐患,因此,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应该管理全面到位,除了班级卫生等内容,还应该注重学生内心的发展等。
        (二)德育工作与现实生活脱节
        德育工作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人格和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但是,在很多班主任的潜意识中,德育工作只是学校教学内容的一种,与现实生活有没有联系并不重要,正是这种错误认知,导致小学德育工作开展大多只流于表面形式,很少能够与社会实际进行联系。
        二、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一)发挥班主任示范作用,成为学习榜样
        班主任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牢牢守住自己的教育底线,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比如,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能说到做到,间接影响学生,学生会有所行动。其次,班主任的教书态度要良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让学生更好地判断事物,不会误入歧途。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人员,关注自身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学生提供示范引领,展现德育的指引作用。通过德育知识的升华,立足现代教育要求,展现良好的德育素养和能力,在加强班干部为其他同学树立良好榜样的情况下,班主任也能借助多种现代教育方式为学生开展德育。


        (二)开展课堂学习探索活动
        笔者在观察学生课堂学习状况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跟不上教师进度的问题,难以理解知识点,无法按时完成作业。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笔者在课下与学生进行了沟通,在交流中分析了学生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了解到部分学生是由于接受速度慢,部分学生是由于学习不认真等。笔者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了不同的方案。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笔者首先联合各科教师,利用课下时间重点指导了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知识点,接着又开展了一对一的帮扶活动,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帮助他们,全方位促进学生学习;对于学习不认真的学生,笔者先是对学生进行了教育,然后与教师结合,重点关注了学生的课堂表现,督促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听课。此外,笔者还与家长联系,通过社交软件,追踪了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让学生养成认真写作业的好习惯。
        (三)在实践中进行有效整合
        在思想品德授课时,将其涉及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穿插到课堂上,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走进大自然”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学校的小树林,或附近景色优美的花园,让学生亲身感受温暖的太阳、和煦的春风、生机勃勃的花草,并教导学生面对大自然的美好要懂得感恩,不要伤害花草树木,要像太阳一样温暖大家,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像小草一样,面对困难不屈不挠。潜移默化地将两者相结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其中,教导学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四)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整合
        在德育教育时,学生在日常中的表现应多注意观察,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其性格特点、行为习惯等。并针对每个学生制作一个学生档案,留存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展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例如,在学习“在爱的阳光下”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了解学生是否为单亲家庭,是否是留守儿童,以及家庭对学生的教育方式等。从而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健康指导。通过对学生心理状态的研究,推动整合工作的开展,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
        (五)关怀每个学生,践行以人为本
        心理辅导不是一种教学形式,而是一种改变学生心理的德育手段。因此,教师在实施心理辅导时,不能只是做做表面功夫,而是需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所以,教师需要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德育宗旨,将学生视作独立的人,和学生平等相处,积极践行以人为本德育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关爱,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心理辅导成效。
        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性格、认知情况、心理素质、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在实施心理辅导时,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不可用“一刀切”的模式进行辅导。
        结论:综上所述,班级管理活动开展的关键之处是德育的融入。学生在接受德育洗礼的情况下,也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师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之中。形成属于自己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规范,能保证小学班级管理工作接受德育的洗礼。
        参考文献:
        [1]王启洪.小学班级管理之德育氛围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2]覃蕊.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德育渗透[J].中外交流,2019(44).
        [3]张丹.探讨小学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17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